聖沙勿略天主堂現名董家渡天主堂,坐落在黃浦江畔董家渡(今董家渡路175號)。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承認天主教為“勸人為善之教”,允許其在開放口岸活動。原來在城內的老天主堂因雍正年間清政府不准,已改為關帝廟,上海道台於1847年2月用董家渡等三塊土地作為補償。天主教江南教區代主教羅伯濟決定在董家渡一塊土地上建造新教堂,1847年11月21日教堂奠基。弗朗西斯克•沙勿略(FranciscoXavier)是耶酥會派往東亞的第一個傳教士,他死後羅馬教皇封他為“聖人”,教堂奉“聖方濟各•沙勿略”為主保。
教堂由西班牙籍天主教傳教士范廷佐設計,范的父親是西班牙埃斯庫裡阿宮的宮廷藝術家、雕刻家,他受到父親的影響,也十分酷愛藝術,來滬後先後設計董家渡的教堂和徐家匯老教堂。董家渡的教堂原來仿照羅馬耶酥會大學聖依納爵大教堂設計,因羅伯濟去羅馬教廷後未獲得支持,沒有返回上海。趙方濟主教接盤後,為了造堂經費,他到歐洲募集到一批款子才使建堂工程得以開工。後來耶酥會資助三萬法郎,但是經費仍緊缺,最後被迫放棄原來設計圖的式樣,取消了上層一排玻璃窗和中央大圓頂,在原來立面的三分之二高度上做了個巴洛克式的山牆。
教堂為磚木結構,平面呈長方形。正立面有三個入口,兩側為邊門,經由防風門曲折入內。緊靠山牆有西式柱子八根,方形磚柱一米見方,柱邊各有一座小祭台,正對大門的盡端設大祭台一座,祭台與座堂用矮桿分隔。內牆和弧形平頂裝飾簡潔,堂內中部有四個大拱圈,上部有泥塑裝飾。地坪鋪設大方磚,東西牆上開設半圓形固定鐵柵的玻璃窗。建築立面三段式處理,底部突出四對八根愛奧尼克雙壁柱;中部兩道水平檐口線腳,中間設大自鳴鐘,兩邊各設一座小塔亭;上部山牆上鑲有曲線卷渦,中央嵌有“天主堂”三個字。這座教堂很特別,室內外懸掛楹聯很多,是早期天主堂因襲中國裝飾習俗的典型實例。
1853年3月20日,長達五年之久的教堂工程終於落成了。當天舉行了祝聖典禮,法國巡洋艦特派兩艘小炮艇停泊在董家渡,法國領事敏體尼和武官等前來參加,在教堂舉行降福禮時,法國軍艦鳴放禮炮。
教堂建成後不久,上海城裡爆發“小刀會”起義,教堂一度被作為臨時醫院和難民所,“文革”中停止宗教活動,至今這座上海現存最早的天主堂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