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湘山寺

湘山寺

日期:2016/12/14 17:32:28      編輯:古建築紀錄

    湘山寺屹立於名城遵義市中心,雄躆紅花崗區群山環抱、貫城河湘江偎依的湘山之巅。碧波捧蓮蕊,綠葉護紅花,是幽雅秀麗的千年古剎。

    寺建於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名萬福寺,一二○○余年間,數易其名,元初稱護國寺,明末稱湘山寺,清中稱雙泉禅寺,民國初稱萬壽禅院,但湘山寺之名卻被沿用至今。

    湘山寺飽經滄桑,代有興衰。在智清、照寬、普印和壽林等高僧幾度修繕基礎上,清光緒廿三年(一八九七),擅長書畫的法雲和尚,慧眼雄才,修葺一新,禅風丕變。林深鳥語,院幽花香。赴滬請回日本碛砂版大藏經一千余卷(現存於遵義圖書館);襄助地方創辦遵義府中學堂(並設獎學金)、師范學堂、百藝工廠;興辦貧兒學堂;過軍擾民,他不計利害,挺身持正,深得眾愛。一九三五年,住持覺普和尚,掩護一個負傷的紅軍戰士,藏於寺旁貓兒洞(今食品公司),護理兩個月後,傷愈歸隊,覺普還贈川資乾糧。寺為黔北僧綱司所在。

    一九五九年,流落在外的本法住持等十僧三尼,陸續返寺,從金鼎山萬福寺迎來緬甸贈的玉佛一尊,從龍坪瓦廠寺請來木雕十八羅漢及經書、法器等,於是農禅並舉,早晚功課又正常開展起來。後值「文革」,不需贅述。

    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宗教政策大放光輝,遵義市人民政府對恢復湘山寺十分重視,一九八一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年後,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省佛教重點和開放寺廟之一;市政府把集佛教名剎、文物古跡和園林風光於一體的湘山寺列為八五年十大建設項目之一,先後撥款二百三十萬元進行修建;遷出占房的某車間和四十五戶;在總體規劃上,建築面積倍增,在布局、規模、造型、風格和質量上,要求高超一等。

    全寺勢雄姿秀,布局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有法,紅柱金頂,工藝精湛。中軸線上三個殿:一、天王殿聳立南端。二、大雄寶殿屋脊雙龍擁鼎,翹角飛龍戲水;額匾是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手筆;翠綠彩繪的重檐之間,「愛國愛教」金色大字和「芬郁靈台三際寂光常照徹;華嚴覺地十方法界總含融」的楹聯,是中國佛協會長、書法聖手趙樸初的墨寶;枕匾「人間淨土」是佛學大師虞愚手跡;前門刻二龍擁日,後門雕雙鳳朝陽。三、觀音殿亦為重檐,其下層是坐向相反的玉臥佛殿,法像長三米,線條流暢,凝脂瑩光。各殿雕梁畫棟,塑像栩栩如生。亭亭玉立的鐘樓與敦敦鞍坐的石拱門對峙於前二殿兩邊,秀美寶鼎與金色梵鐘立於院中,新春舉行撞鐘活動,信眾共祈平安多福。書畫琳琅的藏經樓與古樸幽靜的墓塔園分立大殿兩側。塔園旁是碑亭,內供唐代畫家吳道子繪觀音像碑,具盛唐「绮羅人物」特點,赤腳立於雲端,眉、目、口、鼻傳神處陽刻,其余部位陰刻,曲眉豐頰,衣袂飄舉,風姿綽約,端莊優美,世稱珍品。各殿兩廂,庑廊回護,與主體相應,形成院落。各院之間均有玲珑園門相通,漢白玉般石廊相連;院中雅池如菱鏡,供游客探幽投壸;花壇四時吐艷,盆景四季常青;日耀有清蔭,月照有清影,風吹有清音,雨來有清韻,雪臨有清瑩;與紅牆玉欄交相輝映。前人碑刻與名家題詠,相得益彰。望江樓中西合璧,位於天王殿東側,是十字型斜頂式三重檐建築,高十五米,樓內廿四根立住和一百一十八棵梁均作隱蔽處理;全樓八十四根挑檐,下垂八十四朵吊鐘花;全樓廿四個翹角,層次交錯,凌空欲飛;一、二樓四面挑梁,撐出長廊,王欄相圍。造型別致,氣勢非凡。憑欄遠眺,疊疊青山爭滴翠;俯視湘江,粼粼碧波竟吐銀。

    湘江遠行,品千水慧語;湘山默坐,鏡萬峰佛心。千百年來,高僧大德,傳經數不盡;騷人墨客,詩畫道不完。

    一九八四年,慧海法師來湘山寺,筚路藍縷,統籌興建,是再造輝煌奠基人,後調貴陽黔靈山弘福寺任方丈和省佛協會長。一九八九年,月照法師繼續運籌,逐步完善,後任湘山寺方丈和市佛協會長。湘山寺,一九九三年被中國佛協列為全國重點寺院;一九九五年被省宗教事務局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集體」,一九九八年七月,就讀於閩南佛學院、從新加坡參學回來的心照法師,出任監院,現任住持,省佛協常委和副秘書長,英俊有為,革故鼎新,弘法利生,熱心公益,重現古剎風采有望,再顯名寺魅力可期。

    晨鐘警醒,暮鼓振聩,縷縷香火,袅袅梵音,湘山寺更加旺盛。先後有新加坡、緬甸、日本、美國、德國、葡萄牙和以色列等國貴賓到此參觀,港澳台和各省市的客人絡繹不絕。平時游人如織,每年三次觀音會等更是信眾如潮。為了朝山方便,規模宏偉的南山門正在興建,並不斷完善硬件和軟件。湘山寺將站在更高起點上,以更雄秀風姿,更豐富的蘊蓄,更坦誠的胸懷,恭迎五洲信眾,四海賓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1. 廣西全州湘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