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山西大王廟

山西大王廟

日期:2016/12/14 17:31:06      編輯:古建築紀錄

    山西大王廟是迄今為止發現僅存的古代建築中難得一見的精品。大王廟,也叫無梁殿,據大殿外遺存的碑石記載,大王廟南有過殿三間,又稱馬王殿,殿前有磚砌拱形山門,依坡而築,北高南低,坐北朝南,東側有旁門,通明禧寺,再往東即關帝廟,組成以寺為中心的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古建築群落。

    整個大王殿殿宇建造在高60厘米的磚砌平台上,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邊長9.7米,平面呈正方形。讓人贊不絕口的是大殿內的木結構方式。采用12根立柱,其中前後檐柱四根,角柱四根,山柱四根,排列齊整。而斗拱的後部周圍加固了較小的“圈梁”,四角用抹角梁加固,再鋪第二道大型“圈梁”,較小的“圈梁”,四角再用第二層抹角梁支撐,上部又用第三層抹角梁加固,形成一種類似多層“井”字型的結構,然後以墊木、叉手、鴕峰等小構件進行加固平衡,而大殿內沒有一根木柱。所以當地人們又稱大王殿為無梁殿。

    大王廟建於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曾大修過一次。根據遺存的殘碑中“藏山行祠”、“藏山神廟”、“趙孟”、“屠賈岸”等只言片語記載,大王廟的大王指的就是盂縣藏山趙武,此人就是流傳千年的“趙氏孤兒”的原型,由於藏匿趙武的山洞旁有一滴水崖,民間就把趙武稱為雨神,歷代帝王也為趙武修廟造祠,並赦封趙武專司雨神之職。大王廟就是藏山神趙武外出行雲布雨時休息就寢的地方,類似於今天的旅館。

    趙武,亦名趙孟,為戰國時期趙國後裔,晉景公年間,奸臣屠岸賈率兵將趙家團團圍住,殺掉了其父趙朔和全家老小。所幸的是,趙朔的妻子在家臣公孫杵臼和程嬰的幫助下,逃到了首陽山(今永濟境內)。屠岸賈聞之,率師來追。程嬰無奈只好采取了調包之計,讓公孫杵臼帶上自己的孩子逃跑,並讓妻子帶著趙氏孤兒朝另一個方向逃去。然後他從山中走出來對屠岸賈說:“程嬰不孝,無法保生趙氏孤兒。屠岸將軍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訴你孩子的藏身之處。”屠岸賈答應。程嬰領路,終於找到了隱匿山中的公孫杵臼和嬰兒。

    公孫杵臼當著眾人的面,大罵程嬰,他一邊罵一邊假裝乞求:“殺我可以,孩子是無辜的,請留下他一條活命吧!”屠岸賈當然不允。程嬰眼睜睜地看著親生兒子和好友公孫杵臼死在亂刀之下。

    程嬰身負忘恩負義,出賣朋友,殘害忠良的“罵名”,偷出趙氏孤兒來到僻靜荒蕪的盂山隱居起來。十五年後,終於在韓厥的幫助下,滅掉了權臣屠岸賈。程嬰最後自刎而死,趙武曾為其服孝三年。

    後世為了紀念程嬰、公孫杵臼,在藏山立廟以祀。廟曰“文子祠”,以趙武之谥號趙文子命名。現存的藏山山門、牌樓、戲台、鐘鼓樓等三十余處遺跡依山而建,雄偉壯觀,氣勢萬千。可以使人們進一步了解風雲變幻的春秋戰國歷史,在尋山訪水之間得到忠烈千秋和剛直忠正的啟迪和洗禮。

    從大王店現存大殿三面山牆上的壁畫看,反映的就是趙武行雲布雨的情景,壁畫面積68.7米,繪有大小不同的神道及各類人物112名,整個畫面以趙武興風作雨的場面為中心,其中電母手持鏡子,雷公身背八面鼓,風伯口中“呼呼”使風,畫面色彩相宜,濃淡有致,采用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畫法,遠觀近視,線條洗練明朗,生動逼真,是我們了解明代民風民俗的一幅珍貴畫卷。

推薦閱讀:

羅哲文新收門徒寄望古建發展

泉州建立古民居檔案加強保護

朝陽大城子塔

遼寧朝陽喀左天成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