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王楠波五年鑄一殿 填補國內古建築模型制作空白

王楠波五年鑄一殿 填補國內古建築模型制作空白

日期:2016/12/14 20:38:11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圖為王楠波和他的微型金殿。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余華韻
小小工藝作坊,一件稀世珍寶橫空出世,微型金殿的誕生,填補了國內古建築模型制作的空白——
今年10月28日,世人矚目的第三屆世界傳統武術節在十堰拉開帷幕。來自五大洲的武林高手歡聚在美麗的車城,共同見證了這一盛會。
10月28日上午,在走進十堰·湖北旅游資源產品大型展覽會上,一座寬0.44米、深0.315米、高0.554米的銅鑄金殿模型金光閃閃,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如此精美的微型模型出自哪裡?是誰讓這一中華瑰寶得以再現?
經過努力,日前,記者采訪了微型金殿的制作者——王楠波。

夢想:我要再造一座金殿

1994年12月17日,原聯合國秘書長加利根據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公約,簽署了一份證書:世界遺產委員會已將武當山古建群列為世界遺產名錄。這表明武當山古建築群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自然價值,需要全人類為了共同的利益來加強保護。
2003年5月8日,王楠波站在武當山天柱峰,手捧加利簽署的將武當山古建築群列為世界遺產名錄證書的復印件,心潮澎湃。三十萬工匠開山修路、搬磚運石、鑿木雕梁、飛天彩繪的宏大場景,在他腦海中不停地閃現。他去過三山五岳,看過長城、故宮、避暑山莊,但他覺得,武當山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宏大的古建築群巧妙結合所產生的美,是無與倫比和無法取代的。此前,他在北京參觀了紫禁城古建築模型。該模型的制作人告訴他,由於天災、人禍及自然的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建築群的損毀是不可逆轉的,只有把它制作成高仿真的模型,才能使它的原貌長久保存。看到那件國之瑰寶——骨雕紫禁城模型,王楠波為制作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但是,上百人用13萬頭牛的骨頭,耗時8年才完成的那件高仿真模型,究竟有什麼價值,他不知道……
這次來十堰後,王楠波特意來到被焚毀的遇真宮,這裡已是一片殘垣斷壁,很難找到當年的輝煌,他被深深地震撼了:武當山的每一座建築、每一片瓦甚至每一塊磚,都是無價之寶。如果毀損了,那就很難彌補。我必須制作一座金殿模型,保存人們對文化遺產的記憶,讓它永久留傳。

尋夢:風雨兼程路漫漫

2003年6月,王楠波辭去了香港一公司的高薪工作,來到十堰,潛心研究起他的金殿模型。他從北京飛到武漢,再從武漢來到十堰、武當山,無數次地往返,請教大專院校和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專家,幻想能找到一套武當金殿的原始圖紙,結果他失望了。找了半年,花費了3萬多元,最終只尋到一張金殿平面圖。明朝的古建築根本沒有類似今天的施工圖,怎麼辦?
“沒有圖紙,我去請人重新設計!”2003年10月,王楠波專門到武當山特區開設工藝品廠,邊生產小型工藝品積累資金,邊組織技術人員進行金殿模型的設計研究。三年中,他組織上百人次爬天柱峰,收集金殿的資料,對金殿上下、內外的每一個結構進行了拍照,精細測繪每個部位,做好了雕刻的准備。
2006年底,金殿模型的第一套施工圖紙終於完成,模型制作亦於當年底開始。

圓夢:耗資百萬

金殿位於天柱峰的頂端,是武當山古建築的精華,它建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它闊4.4 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下為蓮花柱礎,四壁與立柱之間滿裝四抹頭槅扇。重檐庑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吻對峙,垂脊圓和,翼角飛舉,飾以仙人、龍鳳、獅子、海馬等珍禽異獸。殿內神像、供器、幾案齊備。中間供奉真武大帝像,披發跣足,長袍襯铠,體態豐韻,英姿魁偉;右侍金童捧冊,左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列立兩廂,銅供桌下置玄武一尊,為龜蛇合體,殿內金匾上刻康熙帝手書“金光妙相”。要想把這樣一座內外通體雕花,既有古建築結構制作難度,又有微觀雕刻難度的模具制作出來,施工中充滿了想像不到的困難。
一是結構制作難。為了忠實於原作,金殿模型縮小十倍後,瓦垅、斗拱、滴水都要按同比例縮小並保持同等數量,很多配件只有幾毫米大小,要把它精密地制作出來並保持不走型非常困難;同比例縮小後,各個構件的比例發生了變化,制作中難以控制。二是雕刻難度大,門上花飾、椽頭、滴水花飾只有幾毫米,翼角飾物通常只有一厘米高、幾毫米寬,要按原貌將他們清晰地表現出來,雕刻難度極大。三是構件不規則,無法機械加工。四是數量大,易變形。金殿共有各類斗拱130個,椽頭、滴水540余組,雕刻量大。由於手工操作耗時較長,常出現今天雕好明天變形、無法組裝的情況。五是金殿為明朝手工制作組裝而成,各部分構件尺寸均有差異,明朝工匠組裝時采取了填補措施才得以組合,按照現在的圖紙制作標准化構件,反而無法裝配。由於困難重重,每一個構件他們都制作無數遍,工廠集中所有技術骨干,累計幾百次重復制作,晝夜加班,經過一年的精雕細琢,2007年10月,第一座金殿原模完成了。
同年10月下旬,王楠波派人將模型送到武漢,請古建築專家評審,結果是:結構與金殿不符,比例不協調,沒有達到古建築仿真的效果。怎麼辦?有人提出,能做到這個程度已經不錯啦,沒必要較真,老百姓能看個大概意思就行了。而王楠波下令道:“毀掉重新開始!我們必須忠實於歷史,讓後人看到的應該是高仿真的金殿。”
幾年心血鑄成的第一個金殿原模瞬間被打碎了。
接著,王楠波組織技術人員,無數次再登金殿測繪,並請文物部門、古建築專家現場指導,重新核對圖紙比例,開始了新的施工,又費了半年多的時間,終於制作出來一個與金殿原件結構、內外花紋、配飾人物均達到高度仿真的原模。

再現:金殿輝煌

金殿部件均為銅鑄鎏金件,要制作高仿真金殿模型,不但要外型一致,內質更要統一。失蠟法鑄銅並不是高新技術,國內鑄銅工藝廠遍及全國。然而,當把原模呈現在這些鑄銅廠的老總面前時,他們都瞪大了眼睛,一句話:做不了。難在哪兒?看那一串串的斗拱,看那屋檐上的精美花紋,看那圍牆內外的精細圖案,看那翼角上的珍禽異獸,不說把它一次澆鑄成功,就是把蠟模做出來都十分困難。首先必須突破蠟模關,王楠波開始了走訪,找遍了全國所有的專家,最終聘請高水平的蠟模師傅。師傅來了,看到那些精細的配件,蠟太脆了,根本出不了模,師傅搖搖頭走了。自己干吧!他組織工廠所有技術人員反復攻關,研究改進模具,尋找合適的蠟料,經過兩個多月的摸索,終於解決了蠟模的成型難題。接著,他們開始實現第二套原模定型和蠟模生產的同步。
今年春節過後,王楠波又聘請高水平的鑄銅師傅,滿懷信心地進行了第一次澆注。蠟模制作得非常精美,制殼工藝也有專家指導,熔煉工藝請了具有四十年銅冶煉經驗的老師傅。結果,耗時兩個月制作的蠟模,澆出的全是殘缺不全的配件,細小的部位、精細的花紋均澆不出來。一爐、兩爐、十爐……每次澆注耗資幾萬元,失敗連著失敗。原因在哪?王楠波派技術人員帶著整套蠟模到國內的大型鑄銅企業澆注,還是一個一個地失敗。怎麼辦?王楠波組織技術人員冷靜分析每一道技術環節,請專家指導,各工序均采用國內最好的材料,除蠟、焙燒時嚴格控制溫度和時間,冶煉時采取合適的澆注溫度,嚴格脫氧和除渣。今年10月25日,一個高仿真純銅的金殿模型終於澆注成功,實現了為第三屆世界傳統武術節獻禮的目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