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建築易學文化

建築易學文化

日期:2016/12/14 10:48:41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中國建築易學與風水學說有著深厚的親緣關系。風水學是易學哲學影響中國建築的中介理論,也是中國古代的建築文化理論、自然環境理論、人文環境理論和環境心理理論。就其主流而言,風水學說的內容大體分為兩個層次:在實用的層次上,其中蘊含著前人對周圍生活環境的樸素認識和對建築經驗的概括總結。

建築風水學內涵是關於自然環境,其中包括天然自然環境的和人工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環境易學”,以及選擇和營造人類最佳生活環境的“建築易學”。在理念的層次上,大量吸取了易學哲學的觀念和理論。“建築易學”,是指在建築活動中所應用的易學或有關建築的易學。從相關的歷史文獻和社會實踐來看,鑒於易學與占術的本質區別,建築易學不同於以往魚龍混雜的風水學說。

 

 

 

圖一 建築風水的理想選址

 

建築易學,是用科學態度、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來研究風水文化的學問,是對於古代風水學說的去粗取精和去偽存真,是對風水學說的揚棄和發展。易學與中華傳統建築文化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中國古代的建築,包括宮殿、陵寢、寺廟、祭壇、書院,甚至普通的村宅民落,幾乎無一例外地打上了易學的烙印。在中國,直接以“八卦”命名的建築就不勝枚舉,如福建漳浦縣有“八卦堡”、台灣高雄縣有“八卦村”、四川成都有“八卦亭”、天津黃崖口關內城有“八卦街”、河南開封有“八卦監獄”等等。易學與建築的關系如此密切,以致於研究建築的人不得不在易學上下一番大功夫。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一部經典
《易經》已有五千年的應用歷史,歷經伏羲、軒轅、周文王、孔子、朱熹等先賢不斷補充完善,《易經》成為中華民族認識天地人的基本哲學,被尊奉為群經之首,不僅適宜於人類的自然生產實踐,而且適宜於社會思想實踐。

 

 

圖二 南京古城和隋唐洛陽的建築風水示意圖

 

《易經》觀天察地,通究天人萬物之象、數、理,揭示宇宙不變、當變、必變的大法則,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達變的大原則,歷經幾千年歷史長河的磨洗而不煙滅。《易經》的光輝依舊,仍然指導著科學探索,指導著人們的思想,植根於人們心中,正為西方現代科學所研究和應用,現代數學微積分原理、元素周期表、計算機二進制原理,都基於《易經》,世界上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如此永恆不變地永遠接近真理。《易經》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任何科學、任何文化,都只有在不悖《易》理時才具有生命力,才得以發展至今,原因在於《易經》是涵蓋天地人的真理。
易學所秉持的是一種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體思維方式
易學認為天與人形態雖殊,但本質相同,“物物皆太極”,人應該法天則地,順應自然,通過“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范圍天地之化”等手段,達到“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這種“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所追求的理想目標,如明代建築學家計成在其著作《園冶》中提出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標准。中國古代的建築理論稱為堪輿學,“堪”就是觀天,“輿”就是察地,堪輿就是從建築的選址、規劃、設計到建造,都要周密地考察天文、地理、氣象等因素,從而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紫禁城是中國古代建築“天人合一”思想的典型體現,它是嚴格模擬北天極星宿的排列布局而營建的。古人在仰觀天象時,將以北極星為中心的眾多星宿劃分為三大區域,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其中紫微垣位於中心位置,是天皇太一神的宮殿,最為尊貴。紫禁城是天子發布政令,統御萬民的長居之所,為天下至尊之地,所以它的設計要與天上星宿的布局相吻合。古人將紫禁城看成是紫微垣在人間的投影,在總體布局上,取象“天中”之象,並以中軸貫穿全城,所有的建築都圍繞中軸布局,完全體現了照搬“天中”天象的設計理念。這種模擬天象而營建的建築思想在中國古代建築中隨處可見,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中說:“無論宮殿、寺廟,或是作為建築群體的城市、村鎮,或分散於鄉野田園中的民居,也一律常常體現出一種關於‘宇宙圖景’的感覺,以及作為方位、時令、風向和星宿的象征主義。”這一評論是非常恰當的,揭示了中國古代建築“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
 

圖三 建築易學中使用的羅盤

 

陰陽平衡思想是《周易》的重要思想
《周易》之卦,有的完全由陽爻組成,如乾卦;有的完全由陰爻組成,如坤卦;有的陽爻多於陰爻,如革卦;有的陰爻多於陽爻,如艮卦。但總的來說,陰爻之數和陽爻之數是相等的。《周易》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中陽爻有一百九十二,陰爻有一百九十二,兩者是平衡的。《周易》認為“陰陽為萬物之本”,宇宙萬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方面,都遵循著“陰陽”的基本規律而產生、發展、消亡。陰陽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獨陽不生,孤陰不長,陰陽平衡,協調並濟,事物才能健康發展。這種陰陽和諧的思維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所遵循的重要原則。《黃帝宅經》開篇就說:“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認為房屋的建造應該符合陰陽平衡的原理,否則不利於人們生活安居。按照易學原理,東方為陽,西方為陰,南方為陽,北方為陰。這種思想運用到建築中就是講究東西對稱,南北照應。
 

圖四 故宮的風水建築布局建築風水體現了現代科學中的原理

 

以北京城為例,古都北京有一條南北中軸線,在這條線上有永定門、正陽門、天安門、午門、神武門、鼓樓、鐘樓等,一些建築或地名就以這條線為中軸,呈現東西對稱的布局。如東單與西單對稱,東四與西四對稱,東直門與西直門對稱,東便門與西便門對稱,左安門與右安門對稱等等。北京城外城在南,為乾、為天、為陽;內城在北,為坤、為地、為陰。乾坤相互照應,符合《周易》陰陽合德的思想,象征陰陽平衡,社會和諧。陰陽平衡,陰陽交感的原理在風水學所講求的“覓穴”思想中也有鮮明的體現。“覓穴”即尋找穴位,這個穴位必須是陰陽交匯之處。南唐人何濤在《靈城精義·形氣》中說:“龍勢必得陰陽雌雄媾會之處,而始成胎,認氣者所當審也。為陰陽交媾之所,方可受穴。”風水學認為只有陰陽相互交感才能形成生氣,生成萬物,這是《周易》“天地氤蘊,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思想的具體運用。
 

圖五 明代北京城區位圖

 

五行思想是中國古代建築所遵循的重要原則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古人認為宇宙是由元氣構成的,元氣運動化生出陰陽二氣,陰陽相互交感形成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宇宙萬物皆有這五種物質所構成。劉宗周在《聖學宗要》中說:“太極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陽生陰,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萬物,皆一氣自然之變化。”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陰陽諧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宇宙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構成的,事物的變化和發展都是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五行思想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方位、顏色、建築命名等方面體現出來的。五行各有自己所代表方位和顏色,如《漢書·五行志》說:“木,東方也,於《易》,地上之木為《觀》。火,南方也,揚光輝為明者也。土,中央,生萬物者也。金,西方,萬物既成,殺氣之始也。水,北方,終藏萬物者也。”
 

圖六 先天八卦圖

 

江慎修在《河洛精蘊》中說:“水北,火南,木東,金西,土中,天地自然之位也。”概括地說,木居東方,主春,其神為青龍,其色為青;火居南方,主夏,其神為朱雀,其色為紅;金居西方,主秋,其神為白虎,其色為白;水居北方,主冬,其神為玄武,其色為黑;土居中央,主四季,其色為黃。紫禁城的營建嚴格遵循了五行思想,比如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廷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建在“土”字形台基上,象征皇帝居於中央位置,居中得正,至尊至大。土為黃色,是五色中最尊貴的顏色,故其房頂全用黃瓦。再比如,皇宮的牆用紅色,代表火,火生中央土,皇宮用紅色飾牆是為了火生土,寓意皇家的統治有穩固的基礎和有力的支持。部分內容參考百度文庫(編輯整理 中國古建築學會)

 


下: 中國建築易學與風水學說有著深厚的親緣關系。風水學說是易學哲學影響中國建築的中介理論,也是中國古代的建築文化理論、自然環境理論、人文環境理論和環境心理理論。就其主流而言,風水學說的內容大體分為兩個層次:在實用的層次上,其中蘊含著前人對周圍生活環境的樸素認識和對建築經驗的概括總結。

 

五行思想是中國古代建築所遵循的重要原則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它們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古人認為宇宙是由元氣構成的,元氣運動化生出陰陽二氣,陰陽相互交感形成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宇宙萬物皆有這五種物質所構成。劉宗周在《聖學宗要》中說:“太極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陽生陰,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萬物,皆一氣自然之變化。”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陰陽諧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宇宙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構成的,事物的變化和發展都是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五行思想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方位、顏色、建築命名等方面體現出來的。

 

五行各有自己所代表方位和顏色
如《漢書·五行志》說:“木,東方也,於《易》,地上之木為《觀》。火,南方也,揚光輝為明者也。土,中央,生萬物者也。金,西方,萬物既成,殺氣之始也。水,北方,終藏萬物者也。”江慎修在《河洛精蘊》中說:“水北,火南,木東,金西,土中,天地自然之位也。”概括地說,木居東方,主春,其神為青龍,其色為青;火居南方,主夏,其神為朱雀,其色為紅;金居西方,主秋,其神為白虎,其色為白;水居北方,主冬,其神為玄武,其色為黑;土居中央,主四季,其色為黃。紫禁城的營建嚴格遵循了五行思想,比如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廷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建在“土”字形台基上,象征皇帝居於中央位置,居中得正,至尊至大。土為黃色,是五色中最尊貴的顏色,故其房頂全用黃瓦。再比如,皇宮的牆用紅色,代表火,火生中央土,皇宮用紅色飾牆是為了火生土,寓意皇家的統治有穩固的基礎和有力的支持。

圖一 中國傳承人文規劃營造學會2015天漢論壇

 

風水學在《易經》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
中國風水學廣義言之是一種民族傳統文化,狹義言之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它有一定的規矩原則,即天地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行相生克。它有應用中的儀器,有理論,有操作技術,所以歷代列為方術和方技,因此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技術,在中國歷代傳統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廣闊的聚落和各式的居民,也都存在風水的約定俗成,其中魯班尺、門公尺、羅盤等風水儀器都起著作用,中國歷代的《縣志》編修中,首開都是《堪輿篇》章節,所以說風水學在中國傳統建築中是不可或缺的。
自古至今,人類一直在探索自身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正是在代代相傳的探索和思考過程中,人類不斷解釋環境,解釋自己,同時也不斷利用和改造環境,維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在這一過程中,人際交往,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響著人所處的環境。也影響著人類自身。研究人的行為和人所處的物質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並應用這方面的知識改善物質環境,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是環境心理學的基本任務。人生大約有一半以上時間是在住宅環境中度過的,還有一部分時間是在大范圍的公共活動場所,比如廣場公園。因此,如何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創造一個科學合理、舒適清靜的人居環境,對保障身心健康、延年益壽是非常重要的。
 

圖二 中國古建築學會專家風水學大師慧緣老師

 

人類適宜自然環境應具備哪些條件
綜合古今研究情況,大致應具備以下幾點,即潔淨而充足的水源,新鮮的空氣,充沛的陽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靜秀麗的景觀等。這個適宜的自然環境,不僅應滿足人類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還要適應人類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與不同的民族、風俗相協調。
但是我們看到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我們的許多城市遭受了很大程度的污染,人居環境再也達不到史書上所記載的那些優美,清新,安靜的程度。我們一方面在追求經濟的發展,學習西方,產生些許與本土文化很不和諧的現代化產物,在破壞當地民土風情的同時,也破壞了風水,有的稱之為龍氣,地氣,龍脈。我們遭受著大氣,噪音,光,電磁波輻射等無處不在的侵擾。人在這樣的環境下當然不能與自然達到一種和諧,失去其特有的生活節奏和頻率,於是焦慮、慌亂、迷茫、困惑、壓抑,所有的不好統統湧向人的心靈。在如此重負下,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問題,人們一方面在花錢學著那些大道理醫治心靈,一方面在這些大道理下經歷另一番掙扎,殊不知“道法自然”。
 

圖三 中國古建築學會易學理論與應用研討會

 

中國健康住宅的目標是在滿足住宅建設基本要素的基礎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會適應等多層次的健康需求,促進住宅建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高住宅質量,營造出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
風水源於人對環境的認識,影響人的心理,可是人的心理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創造我們的環境,更加適宜我們的居住。“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自然和社會現象都是對立統一的,都是相符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風水,環境,心理也是一樣,擁有健康的心理,就擁有了宜人的環境,風聲水起,就是最好的風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