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建築風水學對發展綠色建築的啟示
日期:2016/12/14 10:48:41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能源世界導讀】:建築風水學曾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靈魂,作為支撐中國古代建築理論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當代綠色建築所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不謀而合。
建築風水學曾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靈魂,作為支撐中國古代建築理論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觀念與當代綠色建築所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不謀而合。但傳統風水學涉及天文、地理、人體信息學等諸多領域,由於缺乏系統理論的科學知識而往往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甚至變為迷信。本文將剖析傳統風水學的文化精髓,探索傳統風水學與建築美學之間的關系,研究傳統風水學在場地選址、室內外環境控制等領域的應用。這有助於汲取和傳承傳統風水學精髓,為發展綠色建築提供文化基石和思路方法。
建築風水學的概念
建築風水學是一門研究建築物“風水”的一門學科。晉代的郭璞,他在《葬書》中說:“葬者,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對於風水一詞,《辭海》的定義是:風水,也叫堪輿。舊中國的一種迷信。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著或葬者一家的禍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尹弘基在《自然科學史研究》1989年第一期撰文說:“風水是為找尋建築物吉祥地點的科學。”潘谷西教授在《風水探源》一書的序言中指出:“風水的核心內容是人們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的一種學問,其范圍包含住宅、宮室、寺觀、陵墓、村落、城市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稱陰宅,涉及住宅方面的稱為陽宅”。
風水學的文化精髓
縱觀歷史,先秦是風水學說的孕育時期,如《尚書》、《孝經》;魏管恪的《管氏地,理指蒙》,漢青烏子的《葬經》系統闡述了相地,相墓之法,青烏子更被後世風水師奉為祖宗;明代劉基,創作《堪輿漫興》,精於風水之道。高煜翔的《建築生態風水學》,提倡辨證研究中國建築生態風水學,用物理方法來诠釋建築生態風水知識。
事實上中國的建築風水學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它首先包含了古人樸素的哲學思想,如天人合一的人生觀,時空合一的自然觀,知行合一的價值觀等。建築風水學與營造學、造園學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的三大理論工具,營造學、造園學分別與現代建築技術中的建築結構設計、園林設計相類似,而風水學則從建築規劃的角度,對建築室外內環境以及場地選址等不同層面做了要求。古代建築風水學所推崇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即把建築和生態環境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與發展綠色建築的理念不謀而合。
本世紀以來,風水學在舊中國是大有市場,解放後理論上受到沉重打擊,實踐中卻還不斷在運用。近年來,隨著國際上對風水的重視以及它的適用性,使風水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新的活力。當代是風水整合更新時期,應取其精華,剔除糟粕,結合現代自然科學,實事求是地作出科學評價和闡釋,從而更好地讓其為人類造福。
古代建築風水學的基本思想
概括起來,古代建築風水學包含的四大元素:“龍、穴、砂、水”。
“龍”指山脈,“龍真”指生氣流動的山脈。龍在地蜿蜒崎岖地跑,由此推斷地下生氣,也勢必隨其蜿蜒崎岖地流動。 “穴”指山脈停駐、生氣聚結的吉穴。用來安居、下葬的場地。“砂”指穴周圍的山勢,“砂環”指穴地背側和左右山勢重疊環抱的大好自然環境。使地中聚結的生氣不致被風吹散。“水”指與穴相關的水流水向,“水抱”指穴地面前有水抱流,使地中生氣環聚在內,而沒有走失的可能。
建築風水學選址原則
【整體系統原則】
風水理論思想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地把握各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整體原則是風水學的總原則,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是現代風水學的基本特點。
【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即根據環境的客觀性,人適宜於自然。《周易》提出:適形而止。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土質也不一樣,建築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們就采取穴居式窯洞居住。
【依山傍水原則】
依山的形勢一是土包屋,即三面群山環繞,奧中有曠,南面敞開,房屋隱於萬樹叢中,湖南岳陽縣渭洞鄉張谷英村就處於這樣的地形。五百裡幕阜山余脈綿延至此,在東北西三方突起三座大峰,如三大花瓣擁成一朵蓮花。
另一種形式是屋包山,即成片的房屋覆蓋著山坡,武漢大學建築在珞珈山麓,依山建房,學生宿捨貼著山坡,象環曲的城牆,有個城門形的出入口。山項平台上以中孔城門洞為軸線,圖書館居中,教學樓分別立於兩側。主從有序,嚴謹對稱。
【觀形察勢原則】
勢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單座的山頭;勢為來龍,若馬之馳,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強,異而專,行而順。形要厚實、積聚、藏氣。
如《朱子語類》論北京的大環境雲:“冀都山脈從雲中發來,前則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案,江南五嶺諸山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過於冀,所謂無風以散之,有水以界之。”這是北京城為中心,以全國山脈為朝案,來說明北京地理環境之優越。
【水土分析原則】
《管子》認為:土質決定水質,從水的顏色判斷水的質量,水白而甘,水黃而糗,水黑而苦。《博山篇》主張尋龍認氣,認氣嘗水。色碧、味甘、氣香,主上貴。色白、味清、氣溫,主中貴,不足論。《堪輿漫興》論水之善惡雲:清漣甘美味非常,此謂嘉泉龍脈長。春不盈兮秋不涸,於此最好覓佳藏。漿之氣味惟怕腥,有如熱湯又沸騰,混濁赤紅皆不吉。
“凡錫產處不宜生殖,故人必貧而遷徒。 稍稍避開來勢很強的地磁,才能得到吉穴。風水師常說巨石和尖角對門窗不吉,實際是擔心巨石放射出的強磁對門窗裡住戶的干擾。
【坐北朝南原則】
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操.
坐北朝南,不僅為了采光,還為了避風。中國氣候為季風型,有陰風與陽風之別。《地學指正》雲:向東向南所受者溫風、暖風,謂之陽風,則無妨。向西向北所受者涼風、寒風,謂之陰風,宜有近案遮攔,否則風吹骨寒,主家道敗衰丁稀。
【適中居中原則】
風水理論主張山脈、水流、朝向都要與穴地協調,房屋的大與小也要協調,房大人少、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門大、房大門小不吉突出中心,布局整齊,附加設施緊緊圍繞軸心。
【曲徑通幽原則】
影壁牆是針對沖煞而設置的。風水學中,無論河流還是馬路,都忌諱直來直去。如無“影壁牆”,氣流則直來直去,有了影壁牆,氣流要繞著影壁而行,符合“曲則有情”的原理。氣氣相符,才是影壁存在的價值。
結語
中國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和西方建築,注重建築物實體,外殼的美學效果,采用時代最先進的技術材料來實現特定的功能的理念不同。中國古代建築之初就重視建築與環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相容。而中國建築風水學正是在中國各代建築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積攢下的寶貴產物,當代中國在發展綠色建築,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應該從古代建築風水學中汲取其精華,使中國的建築不僅“綠色”而且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如“山擁水包”,“屏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