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與風水 >> 老霄頂:樂山城的“風水地標”

老霄頂:樂山城的“風水地標”

日期:2016/12/14 17:56:38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一、風水靠山

149年前的嘉州府城圖 

    著名的、以風水傳家的邵氏老先人都說了的嘛:“蜀之勝在嘉州”。我們知道,大凡建城,必先選址。古人選址,必據風水,這是古人遵循不二的“科學”。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而城太極“陰陽魚”圖案;難道這樣的城鎮的擇居全屬偶然(圖片來源於網絡) 
    何謂風水?老先人郭璞說:“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盡管,這有些“玄”,但它就是先人的“科學”。小到民宅,大到城郭,從生到死,無數的古人都“寄托”到那上面。 

    城市風水定位(圖片來源於網絡) 

    城市選址很重要,有謂系國運之興衰、一城之福祉。當然,可能有些誇張。但在古代文獻中,例子實在太多,比如北京、南京、成都等等。其實也就是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即此地要有山有水,並且會讓人住得很安逸、活得安逸。總之,安逸得如同“安樂窩”——來了就不想走、一住就是幾輩子。 

    樂山建城,最早又實在不太能考證。對於為何建這地?為何這樣建?老先人肯定是有依據的。這依據,就是先人們的“風水觀”。

    先人們的“風水觀”是很大氣的,除了綜合考慮傳統慣性、戰略地位、河水猛獸的趨利避害等等,還有更為重要的就是藏風聚氣、勃勃生機,且能安居樂業、住起“巴適”。

    對樂山城市風水,《樂山縣志》就總結得很精道:高標山(就是老霄頂),是樂山的全城主山。脈自洪雅瓦屋山過來,起伏蜿蜒千多裡,一脈如線直貫到頭……此山巍然特峙,分兩翼如翔鳳,城堞沿其頂臂……蜀境西南形勝,此其巨擘也。

    同時,民間也有說法:樂山古城,如同一只張翼的撲鳳,隱喻鳳棲、鳳止之意;老霄頂就是古嘉州的“靠山”。

城市風水圖解(來源於網絡) 

    主山、靠山,都是一個意思。民間住家,多背山而建;民俗謂,有所“靠”,方才穩當。“風水”多翼,缺一不可。少了“靠山”,則失去“大略”。試想,人沒靠的,不穩當,群龍無主,那不是一盤散沙。假如,城地無主(首腦),自然不算好城。

    沒了這座山,很難想象有這座城,你說它作用大不大?

    這“主山”老霄頂,就樂山城市的風水之“主”。據說,它主宰、統馭著這全城的風水。它“風水地標”的地位可見一斑。

    二、高標一格

    那為啥選老霄頂為主山?道理很簡單。因為他高標一格、高高在上啊?山名就是證據。

    老霄頂,又名高標山。其得名,實已不詳。唐代詩人張友曾寫過一首詩,題為《登高標絕頂送友人巴東之行》。名頭,至少,那時就有了。南宋人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中也有記載。

舊時站在老霄頂,眺望全城

    “高標”,在有些文獻中,又寫成“高幖”。其義,清代人王琦在注釋李白《蜀道難》詩句“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時,釋為“蜀山之最高而為一方之標識者言也。”所以,高標之名,當有“出類拔萃”、“高標一格”之義。

    郭沫若在他的書中《少年時代》曾描述說:山在城的西部,那和它的名字所指示的一樣,實在是高標在一切之上。

    盡管,歲月流變,滄海足以變桑田。現在的樂山中心城區的幅員面積,早已不知是舊時的數十百倍,目今周圍也高樓林立,老霄頂或可能早已失去“高標”之意義,但翻開100多年前的《嘉州府城境圖》,卻畫得明明白白。

    西北,那高標山“鶴立”,是為古城境的最高點;城垣在山之“兩翼”;城居沿山脈東南而下——整個嘉州城,何嘗不倚著這座“山”,並甜蜜而安靜地穩穩當當半躺在它的“懷抱裡”。城之制高!

    三、西南第一

    前面說了,先人們的風水觀是統籌兼顧的。“主山”地位,除了高標一格、能統馭城市風水外。人說,打鐵還須自身硬。自然地,老霄頂的“本身風水好”。諸多經驗表明,但凡佛道建築所選地址,皆為好地方。老霄頂,恰恰最初就是一道觀。 

  樂山畫家筆下《十二城門》圖之《來薰門歸帆》圖,老霄頂高高在上,嘉州城風景迤逦 
    據說,很早很早時候,也不知是多早。城中有個道士叫呂元璨,他有一段時間連續幾萬上都夢見一個金甲神人,頂天立地站在這高標山上。於是,白天他就去爬山。接著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竟然,有一次,在清光白天都能看見這個金甲神人。於是,決定於山上修建道觀。瓊樓玉宇,神人所居。

    老霄頂的得名 

    在6世紀的北周時期,山上建起了弘明觀等宮觀樓閣。在隋大業末年,又建起飛天神王殿。宋代,道教神霄派勢力廣大,該殿改名為萬壽宮,又名神霄玉清宮。有一“霄”字,所以,老霄頂就得了名。說老霄頂風水好,不僅因為它是道教聖地,還因為它本身就是嘉州“十景”之一。

    唐代詩人張友有詩《登高標絕頂送友人巴東之行》,其中說:“蓬萊樓閣正新秋,人在西南第一樓”。宴飲之地、集會之所。

   樂山畫家筆下《十二城門圖》之《德勝門煙雨》,同樣可見巍峨聳峙的老霄頂

    上世紀50年代的老霄頂及其城垣 

整治後的樣貌 

    老霄頂,又名萬景山、高望山,這是明證。也就說,站在老霄頂上,能高高打望、看見萬般景致。《道教靈驗記》的作者,生活於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就描述得很美好:“下眺城邑,俯視江山,二水潆洄,眾峰環抱,頗有郡中之勝。”他大意說,因為老霄頂,才能看得見如此美景。

    南宋的某一天,“中興四大詩人”(當然這是後人給的)之一范成大來到樂山了。那也是他來樂山的第三天。那時,他擔任的是四川最高軍政長官。可以想見,那天,天氣明麗,一干嘉州官僚、地方文化耆宿,在前呼後擁中,我們的范詩人登上了老霄頂、登上了萬景樓;面對美景,范詩人感慨勃生、意氣風華,提筆成詩:左披九頂雲,右送大峨月。玻璃濯錦遙相通,指揮大渡來朝宗……。其中,還有兩句若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如果把書法家黃庭堅從地府中喊得起來,他一定會題寫一個“西南第一樓”的牌匾,頒發給老霄頂,並高高掛在萬景樓上。寫詩後,范詩人還意猶未足,又喊畫師們:把這“西南第一”的美景給我畫下來,回去掛在我的臥室裡頭,讓我醒了第一眼就能看到……

    還有近代大文豪郭沫若說的。他的《少年時代》描述道:“從那兒(老霄頂)可以俯瞰城市,從那兒可以眺望四方的遠景,從那兒可以看見嘉定城就像一個楔子一樣,楔在兩條河的中間。” 

樂山首漂長江的勇士堯茂書(右一)曾在老霄頂留影 

今日老霄頂 

    樂山城,唯有此處,萬景在眼;唯有此處,能高高在望;唯有此處本身好風水、能觀好風水。 

    風水,指向自然,其實又何嘗不指人文。因為風水“成形”,其實還依靠著諸多人文。

推開這扇門,你或許就會發現不一樣的精彩 

    “地標”,特有的“地方標識”,不僅因為“主山”唯一、“靠山”唯一、“高標”唯一、萬景唯一、“西南第一”,小編認為,還因為有好多好多的“精彩”,都跳不開、逃不脫這個老霄頂,它的“人文風水”也是獨一無的。

 樂山城對岸遙望老霄頂 

    “十年樹木”的雅事。明英宗正統年間,嘉州知州段鑒在山上種了千株松柏。蔥郁樹影,增美色。對此,後人有詩高度贊揚:幾番風卷白雲開,鼓動松琴入座來。寄語後人休剪伐,一株株是段侯栽。

    “百年樹人”的故事。清朝康熙七年,嘉州知州高仰昆做的另一件“功德”,把舊建築重新培修了。以此為基礎,在山上建起了高標書院。試想,寒暑不辍、弦歌聲聲聞滿城……老霄頂文氣噴薄。 

仰視老霄頂上萬壽觀、萬景樓等古建築,右側為古城牆 

    因“高標”之山,搬家數次的樂山文廟,終於也找到最終的落腳處,廟依山勢,長久做起了“鄰居”,再下還有更久遠的“朋友”叮咚井,綿延而下,成就了今日一體的“老霄頂公園”。

    那“好個老箫(霄)吹不得”的嘉州古諺謠;那靈官廟道士燒紙必敬奉“嘉州夜叉”的秘聞;郭沫若筆下“六秀才同游一日,萬景樓從此千秋”的趣事;武大內遷樂山後的師生以文廟為校,老霄頂上八年同樣弦歌不辍;英雄喋血、攻下老霄頂、紅旗高高飄揚萬壽觀頂、樂山解放的“象征”;更有,近半個世紀中牽動各方的五次保護維修與相繼列入市省“文保單位”殊榮……

     今日老霄頂山門 

    楠柏蔭蔭,見證萬壽觀、萬景樓、靈官廟的千年廢與興;歲月輪回,張友、岑參、黃庭堅、陸游、范成大、安磐、郭沫若、堯茂書……老霄頂上處處留蹤。 

今日老霄頂 

    自然景觀與宗教遺跡並秀,名人文化與都市“淨地”交融,綿延久長、萬端氣象,承載了太多嘉州的歷史記憶,寄托了太多喧囂都市的“心靈慰藉”——一切,都可從老霄頂展開。

    老霄頂,就是樂山城名副其實的“風水地標”!

 

推薦閱讀:

老霄頂建築群

青城山下——樂山文廟

青城山之巅打造"財神第一山"

中國世界遺產都江堰—青城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