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龍古村感受天人合一風水
日期:2016/12/14 17:57:42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 東龍坐落在江西寧都縣與石城縣交界處。村中的先人們自北宋年間客居此處後進行了一系列規劃,根據周圍環境的特點,在眾多山嶺中選擇了來路最長、山勢最雄偉的東龍嶺和南橋嶺作為村莊的兩大龍脈,依其走勢,一處建民宅,一處建宗祠,與宗祠對應處則建神廟,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神三個相互獨立的空間。而各空間之間又用阡陌道路串連起來,組成一個看似零散實際統一的整體。同時,為了村莊的排水和防火,人居區還挖掘出近百口形狀各異的池塘,並且從南、北兩面的高山之上引出兩條清溪,彎彎曲曲從村邊流過,形成山環水繞之勢,從而把整個村莊融會在一片青山綠水中,使“以人為本”的村落布局與“天人合一”的建築理念得到充分體現。
東龍是個聚族而居的古村,全村2000人中98.5%的人姓李。在東龍村現存的一大批明清古建築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位於東龍村西南塅上的“東裡一望”。這座總面積近4000平方米的古屋黑瓦青牆、氣勢宏偉,因由祠堂、廊房、廂房、繡花樓、僕人房、庭院等100多間房屋組成,故又稱“百間大屋”。人們從朝東的大門走進,首先看到的是哨房,隨後看到一塊約200平方米的庭院,庭院西側是用來接待賓客的“西圃”,再穿過後院則是用作修文習武的“東圃”,裡面有上廳和下廳,兩側則是廂房。此外,在古屋的後面,還修建了一堵高約7米、長達50米的護牆。古屋所有的窗戶上都裝飾著精致的雕花,且鍍有薄金,經過幾百年風雨的浸蝕,那層鍍金已經風化成了淡黃色的粉末,默默地暗示著自己曾經的顯赫。
東龍的李氏先人十分重視教育,他們積極倡導辦學,想方設法延請名師。各宗祠、房祠還設立義學田租,對發奮讀書的族中子弟實行獎勵。據《寧都直隸州志•選舉志》記載,每年的科考中,幾乎都有東龍李氏子弟中榜或選為歲貢、恩貢、優貢。有人做過統計,在明清兩代,僅李氏下祠就出過文武舉人5人,庠、廪、增生300名,貢生40名,其中授予官職者達80多人。這些人當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清代理學家李大集和著名文學家、“易堂九子”之一李騰蛟。
李氏祠堂前有寬廣的“墀”,為“藏風納氣”所用,墀前建有一巨大的照壁,壁前植有古杉樹兩棵,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見證過李氏家族的興盛繁華。祠門當中高懸“李氏家廟”的匾額,彰顯了家族過去的榮耀與繁華。祠門分設為一大二小三扇門,平常只開一扇側門,舉行清明大祭時會將三門齊開,以示隆重。
與其它祠堂相比之下面積並不大,但是進去後不僅不會感覺小,而且會感覺到特別的寬敞、明亮。當年設計者在考慮到下祠由於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不可能建的太大、太高,於是采取了“梁挑介柱”的技術。祠內不建造牆體,用75根大杉木圓柱作為介柱,同時屋頂用縱橫交叉的橫梁方木條穿縫斗榫支撐,這樣使得整個空間視野開闊,同時也讓人感到整個建築寬敞大氣。同時為了使建築能夠更加符合力學原理,外牆采用了“喜”字頭形木料作框架,這樣可以減輕牆體負荷,減用木料,同時又可以起到裝飾作用,尤為重要的是可以起到“牆倒屋不倒”作用。為了避免建築單調、沉悶,工匠們將榫頭設計成了鯉魚、蓮花、龍鳳、麒麟、象鼻等等。使得整個建築莊重簡樸之余,富有清雅秀麗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