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工藝品 >> 仿古瓷 >> 青瓷之源·德清窯

青瓷之源·德清窯

日期:2016/12/14 18:10:02      編輯:仿古瓷

商代原始青瓷豆殘片

商代原始青瓷豆殘件

    一、德清窯舊識

    有關德清窯的記載最早見諸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小山富士夫所著《支那青瓷史稿》,其中將德清古窯[1]與余姚上林湖等窯一起歸入越窯系列。1956年5月,浙江省文管會汪濟英等人對德清焦山窯址開展了調查和試掘,並同時發現記錄了戴家山、城山兩處相同類型窯址,在經過將采集的瓷器標本和各式窯具與越窯產品橫向比較後,發表了《德清窯調查散記》一文,得出德清窯的年代在東晉以後[2]的結論,為“德清窯”概念最早提出的學術報告。197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朱伯謙等在余杭縣大陸果園、饅頭山發現了兩處德清窯窯址,打破了德清窯僅在德清地區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德清窯在古窯址考古區系類型學中“窯系”的文化概念,因此,一般認為德清窯的范圍是:以德清為中心,包括余杭、湖州等地的浙北地區。只可惜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二十多年裡,德清窯相關考古除了余杭兩處窯址外,幾乎沒有新的發現和突破。1982年出版的《中國陶瓷史》,將德清窯定義為“德清窯是黑瓷和青瓷兼燒的窯場,以生產黑瓷為主”、“德清窯的燒造歷史並不長,從東晉開始到南朝初期結束,共一百多年”。

    二、考古調查新發現

    隨著近幾十年來兩次大型文物普查和省內外考古部門進行的多次專題性調查及考古發掘,發現各時期窯址100多處,其中夏商至春秋戰國時期原始瓷窯址70余處,東漢至隋唐時期瓷窯址20余處,為德清窯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實物資料,豐富了德清窯的外延和內涵。其中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窯址列舉如下:

    1、商代南山窯址

    南山窯址(原稱老鼠山窯址)位於德清縣武康鎮北約20公裡的湖州青山鄉老鼠山,窯址所在小山海拔僅16米,地處東苕溪畔。2010年3月至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窯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800平方米。窯址遺跡現象較為豐富,共揭露窯爐3條,出土大量原始瓷標本,以及部分可能作為窯具使用的器物。原始瓷標本以豆為主,兼有一定數量的簋、尊、盆、盤、缽、盂等器物,多數器物胎質較為細膩堅致,但瓷胎中仍含有一定數量的雜質,施釉痕跡明顯,釉層極薄,呈色不均勻。發掘資料表明,南山窯址是商代一處幾乎純燒原始瓷的窯場,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窯址地層堆積豐富、窯爐保存完整、產品瓷土作胎、人工施釉痕跡明顯、器物演變序列清晰,是目前已發掘最早的原始瓷窯址。

推薦閱讀:

武夷山下梅古建築損壞乏修繕垃圾異味惹人煩

山西省萬榮縣600萬“保養”東岳廟

濟南唯一的裡弄式組合四合院喬家大院不見了

黃石殷祖:巧借“三色”激活“三農”

 

商代帶釉印紋硬陶殘片


    2、商代水洞塢窯址

    水洞塢窯址位於德清縣武康鎮龍勝村東山自然村水洞塢,亭子橋窯址北側,與亭子橋窯址同屬一個山體。窯址呈東西向分布於山體之上,南北寬約20米,東西長約50米,地面標本分布面積約1000平方米,原生堆積厚約0.3-0.5米,采集的標本有盅式碗、瓦楞紋碗殘片,器物均施青釉,器形規整、胎質堅致,呈灰白色。該窯址在2009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博物館展開的古窯址調查中首次發現,並進行了局部試掘。表土以下是戰國時期窯址的堆積層,以下被疊壓的是商代的窯址堆積和一處商代龍窯遺跡。從商代地層出土的遺物來看,這是一處以燒造印紋硬陶為主,兼燒少量原始瓷的商代窯爐遺址。印紋硬陶以罐類為主,外表拍印雲雷紋,印紋淺而繁密,少數印紋陶的表面有透明的薄釉。原始瓷有少量的高把豆,外表施淡青釉,釉層很薄。為德清縣首次發現的商代原始青瓷窯址,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火燒山窯址原始瓷地層堆積


    3、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火燒山窯址

    火燒山窯址位於德清縣武康鎮龍山村,是一處西周至春秋時期燒造原始青瓷的古窯址。該窯址於1984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發現,分布面積約2000平方米。2007年3月至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德清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其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900平方米,揭露窯床3條、灰坑10多個。揭露的窯爐遺跡清晰可見,是我國迄今已經發現的最早燒制原始青瓷的窯爐遺跡。出土器物絕大多數為原始瓷器,另有少量窯具。原始瓷器產品豐富,以碗為主,包括盤、罐、盂、缽、器蓋以及仿青銅器的鼎、卣、簋等。紋飾也多種多樣,有與同期青銅器相似的雲雷紋、勾連紋、水波紋、S形紋、錐齒紋、絞索狀紋等。裝飾手法采用刻畫、模印、堆貼等。大部分產品釉色佳,器形規整,部分器物裝飾紋樣復雜。火燒山窯址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處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原始瓷窯址,揭露了屬於龍窯的窯床遺跡,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同時也為德清新市皇墳堆[4]、三合塔山[5]和蘇南、浙北古墓葬出土的同類器物的出產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推薦閱讀:

武夷山下梅古建築損壞乏修繕垃圾異味惹人煩

山西省萬榮縣600萬“保養”東岳廟

濟南唯一的裡弄式組合四合院喬家大院不見了

黃石殷祖:巧借“三色”激活“三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