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青花瓷器的區別
日期:2016/12/14 18:09:48   編輯:仿古瓷日本伊萬裡 “芙蓉手”青花花鳥紋大盤
日本伊萬裡青花向日葵紋獅鈕蓋碗
中國清康熙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蓋碗
日本有田窯青花瓷器,創燒於17世紀初,中葉開始通過伊萬裡港輸往海外,因此被稱為伊萬裡青花。
2012年5月18日至8月15日,北京藝術博物館(微博)與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聯合舉辦“百年遠航:江戶名瓷伊萬裡展”,共展出伊萬裡青花瓷器84件(套)。其中制作於17世紀60年代至18世紀20年代的青花瓷器26件(套),這些青花瓷器的生產年代正好處於中國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年),某些產品風格與清康熙時期的景德鎮窯青花較為近似,因此極易產生混淆,令人較難辨識。本文將該展覽中出現的此時期的伊萬裡青花瓷器,按器形加以分類,並對其與清康熙景德鎮窯青花的主要區別進行簡要的歸納與分析。
青花盤
該展覽中相當於清康熙時期的伊萬裡青花盤,共計13件。分為三種:一是口徑在20厘米左右的小盤;二是口徑在30-40厘米之間的中盤;三是口徑在40厘米以上的大盤。小盤均為弧腹,平底,圈足;口沿分圓形與葵花形兩種;外底見有3-5個數量不等的支釘痕。中盤除了弧腹,還有折腹;口沿分圓形與菱花形兩種;均為平底,圈足;外底見有2、4、7個數量不等的支釘痕。大盤均為敞口,折腹,平底,圈足;最大的一件口徑達61.5厘米;外底見有4、5、6、11、27個數量不等的支釘痕。
中盤與小盤的盤面裝飾,內容豐富,風格多樣。一種是日式風格,如箋紙、鳥籠、鳴子飛鳥以及小憩的農夫等,畫面構圖嚴謹,繪畫技法纖弱細膩,青花呈色清淡雅致,充分展現了日本柿右衛門樣式的清麗之風,令人回味無窮。這類青花瓷器,除了外銷,同時還供應國內市場,屬於高檔內銷品。另一種是中國風格,如模仿中國明末清初所謂“轉變期”風格的山水人物圖;晚明開始流行的鹭鳥、雉兔、垂柳等花鳥圖;體現中國古人追求長壽思想的漢體行書“壽”字紋;以及模仿中國瓷器款識而書寫的“大明成化年制”帝王年號款、“富”字吉語款等等,無不體現了日本伊萬裡青花與中國景德鎮窯青花產品之間相互交流而又彼此影響的密切關系。再有一種是歐洲風格,如繪有荷蘭東印度公司縮寫標志“VOC”字母的組合圖案,便是散發著迷人異國情調的外銷青花瓷的典型代表。
大盤的盤面裝飾均為“芙蓉手”圖案。所謂“芙蓉手”,是日本學者的稱謂,指瓷器上所繪的圖案形似一朵盛開的芙蓉花。歐洲則稱“克拉克瓷”,是因為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滿載中國景德鎮窯生產的這種青花瓷器的葡萄牙商船“克拉克號”被荷蘭人截獲,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賣時轟動整個歐洲上層社會,當時人們還不知曉它們的產地,便將其命名為“克拉克瓷”。展覽中的這些“芙蓉手”青花大盤,盤面圖案布局統一,均是按荷蘭人的訂貨要求,設計為規則的幾何空間,其中盤心主題內容各不相同,分別繪有花籃、花盆、花卉與鳥獸圖案。盤的內壁則被分割為許多形狀不同的區間,一般為八間十六格。每個區間內分別飾以相間、重復或連續的花鳥、花卉與水波等圖案,從而形成布局滿密、裝飾華麗的繁缛之風。
上述日本伊萬裡青花盤與中國清康熙時期景德鎮窯青花盤,造型雖然相似,但無論原料還是燒造工藝都存在許多不同之處。首先是原料上的差別,伊萬裡青花盤所使用的是日本有田地區開采的瓷土,其耐火度比景德鎮原料低,因此在燒造時容易產生胎體變形或器底塌陷等現象。其次是燒造工藝上的差別,伊萬裡青花盤為了避免胎體變形或器底塌陷等毛病,采用了支釘支燒法,因此青花盤在燒成後,需要打掉支釘,從而留下了數量不等的支釘痕。如上述伊萬裡青花盤,無論小盤、中盤與大盤,盤底均見有支釘痕,其中以3、4、5、6、7個常見,也有2個、11個,甚或27個的。總的規律是,盤子的口徑與底徑越大,則支釘使用的數量越多,留下支釘痕的數量也越多。而清康熙時期的景德鎮窯青花盤則完全不同,無論大盤、中盤還是小盤,盤子的底部均不見有支釘痕,而且胎體堅實,造型規整,沒有變形或塌底等現象。由此可見,是否帶有支釘痕便成為了伊萬裡青花盤與康熙青花盤的重要區別之一。
青花執壺
該展覽中相當於清康熙時期的伊萬裡青花執壺,共計3件。由於實際功用不同,造型也各異。其一為仿歐洲粗陶器所制的大型啤酒壺,高22.2厘米,寬18.2厘米。造型為敞口,短粗頸,圓腹,圈足,無流,寬柄。柄上開孔,便於穿系。口沿一周繪纏枝花卉紋,腹部滿繪牡丹花紋,器底滿釉,足端露胎。其二為附金屬蓋的大型葡萄酒壺,高28.3厘米,寬15.2厘米。蒜頭口,細長頸,圓腹,圈足,無流,寬柄。腹部三開光內分別繪山水、花鳥、人物圖案。外底滿釉,足端露胎。其三為帶蓋的咖啡壺,高28.3厘米,寬19厘米。敞口,長腹,近底漸放,闊底,造型穩重大方。腹部繪鳳凰和牡丹紋。蓋的一側有一金屬卡,以連接柄上的孔和鎖。下部帶有圓形出水孔,以便運往歐洲後再安裝金屬開關。底部略塌,露胎。
上述三種青花執壺,在歐洲使用時,往往還配有銀質等金屬蓋。中國清康熙時期的景德鎮窯青花執壺,也有類似制品,但仍以小型的茶壺數量最多,式樣也是豐富多彩。總的特點是壺體、壺流與壺柄和諧統一,造型顯得更加端莊典雅,精巧別致。
青花大蓋碗
該展覽中相當於清康熙時期的伊萬裡青花大蓋碗,共計2套。其一為獅鈕大蓋碗,高29.4厘米,口徑25.4厘米。造型為敞口,深腹,圈足。蓋子口。碗底與蓋內滿釉,碗的足端露胎。器身繪以青花向日葵紋。其二為餅鈕大蓋碗,高26.2厘米,口徑25.6厘米。造型為敞口,深腹,圈足,足端露胎。蓋與碗腹整體繪以青花山水樓閣圖,青花濃淡相宜,恰到好處。上述兩套伊萬裡青花大蓋碗的造型十分相似,只是蓋鈕與裝飾的青花圖案不同而已。
這種蓋碗是外銷青花瓷中的常見器型之一,具有與壺、瓶、罐、觚等同樣的大型化傾向。中國清康熙時期的景德鎮窯也生產此類外銷青花瓷器。如2005年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嶼頭鄉北側碗礁1號沉船遺址出水的一件纏枝牡丹紋蓋碗,造型為敞口,深腹,圈足。蓋子口,頂為扁平式的鈕扣形蓋鈕,碗底與蓋內滿釉。碗的足端露胎,足外壁制作成二層台式。二層台式底足為康熙青花所特有的一種修足方法,從而成為區別於伊萬裡青花瓷器的重要特點之一。
推薦閱讀:
多彩多姿的中國青銅鏡
洛陽唐三彩的鑒定
鑒別紫砂壺有哪些方法?
宜賓珍藏的明代銅鐘
推薦閱讀:
多彩多姿的中國青銅鏡
洛陽唐三彩的鑒定
鑒別紫砂壺有哪些方法?
宜賓珍藏的明代銅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