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重器“皿方罍”洽購記
日期:2016/12/14 18:29:47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皿方罍”罍蓋
一尊皿方罍(音léi),牽動國人心。3月19日晚,從紐約傳來皿方罍洽購成功的消息,令很多中國人興奮不已。
4月1日凌晨,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長途飛行,參與洽購的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陳建明、“藝術長沙”發起人譚國斌等一行人,風塵僕僕回到長沙。
4月1日、2日,盡管仍處於倒時差狀態,譚國斌、熊傳薪等洽購團成員和專家依然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這是國內首次成功洽購青銅重器。”談及皿方罍的洽購經過,譚國斌仍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與興奮。青銅器研究專家熊傳薪表示,皿方罍價值可與四羊方尊比肩。
談判3天,多回合拉鋸
3月16日,湖南的洽購團隊一行8人,從長沙黃花機場出發。8人中,包括陳建明、譚國斌、熊傳薪及企業家代表等。他們對於此行,心裡可謂七上八下。
紐約時間3月17日上午,洽購團抵達紐約,直奔酒店放好行李,就立即前往佳士得拍賣行,開始了一次艱難的洽購。
譚國斌作為湖南資深收藏家,曾多次參加國內外的拍賣會,與許多收藏界、拍賣界人士建立了友誼。此次洽購,他與陳建明及一位企業家代表,全程負責皿方罍的談判、簽約事宜。
去紐約前,湖南省博物館致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魏蔚女士的函意外洩露,外界均知曉湖南“僅籌措到兩千萬美元”。到佳士得後,洽購團隊得知賣家開出的價格,與籌措到的錢相差懸殊。
價格是談出來的。賣家全權委托佳士得,洽談只能通過佳士得轉達。大家深知,佳士得將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譚國斌回憶:“在洽談的過程中,我們向佳士得提出了四點:第一,所有中國人都希望皿方罍回到國內;第二,皿方罍在中國廣受關注,希望佳士得勿因小利而失掉中國大陸的市場;第三,目前上拍的皿方罍畢竟是件殘器,罍蓋藏於湖南省博物館,器身在外流浪了幾十年,希望佳士得成人之美;第四,洽購皿方罍,是用於公共收藏,回國後將捐贈給博物館。”
洽購團隊提出的這四點,得到了佳士得的認可。在積極與賣家溝通後,賣家在價格上有所讓步,洽購團再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同時也稍稍加價。就這樣,雙方你來我往,展開了一場拉鋸戰,回合之多,譚國斌都記不清了。
談判氣氛緊張,但也有效果,賣家的價格逐漸降低。譚國斌透露,到3月18日晚上,價格已經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圍。為了以更低的價格成交,洽購團隊繼續與對方談判。
紐約時間3月19日下午2時,在賣家作出巨大讓步後,雙方達成一致,當天下午正式簽署協議,並先期付款300萬美元。刷卡時還有一個小插曲,有一張銀行卡一次最多只能刷2000美元,另一張一次只能刷5000美元,最後總共刷了1200次才付清。最終的交易價格,由於簽了保密協議,而未公布。
“3天時間裡,我只睡了10個小時,特別是簽完協議的那天晚上,高興得一宿沒睡,因為把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已經過去十來天,譚國斌仍然激動不已。
多方合作促寶罍歸湘
關於皿方罍的身世,比較普遍的說法是,1922年被湖南桃源漆家河的一位農民發現,不久後便蓋身分離,罍蓋留在國內,1956年起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器身輾轉流出國外,先後被美國、日本、法國等多人收藏。2001年,皿方罍器身出現在紐約佳士得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以924.6萬美元高價拍出,創下亞洲藝術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最高拍賣紀錄。
多年前,譚國斌就在湖南省博物館見過方罍蓋,並聽說了它的身世和故事。2013年11月,在香港佳士得秋拍時,皿方罍器身也來到香港,面對VIP藏家預展,譚國斌正好與之相逢,並得知將於2014年3月在紐約拍賣。“我是第一次見到皿方罍器身,看了之後,非常激動,覺得太精美了。”譚國斌坦言,當時就產生一種強烈的沖動,要讓它回到湖南。他向魏蔚詢問能否通過洽購的形式買下來,回答是“不可能”。
回到湖南,譚國斌立即把這一信息告訴了陳建明。然而,湖南省博物館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洽購。譚國斌轉而想,找企業出資把皿方罍買回湖南。今年春節後,有企業表達了出資的意願,政府部門亦贊成企業購買。3月初,省委宣傳部召集文物部門、博物館、出資企業召開了一次協調會。會上,確定了兩套洽購方案:先洽購,不成再拍賣。
後來,湖南省博物館洽購的消息洩露後,國內收藏界普遍不看好洽購。上海的藏家劉益謙致電譚國斌,表示一旦洽購不成要拍賣,價格超出湖南的預期,他委托譚國斌舉牌,一定要拍下來,以免皿方罍再次流落國外。
好在一番斗智斗勇後,得到了賣家的諒解,雙方圓滿達成協議。陳建明表示,這次洽購得到了來自各方的支持,是多個單位和部門及企業家、收藏家、熱心人士通力合作的結果。
價值堪比四羊方尊
由於皿方罍器身銘文比罍蓋少了“天全”二字,蓋、身是否屬同一器的質疑不絕於耳。湖南省博物館在赴美洽購皿方罍之前,特地制作了罍蓋的3D打印模型。
3月18日,洽購團隊終於有機會試用“罍蓋”。“蓋上去後,天衣無縫。”譚國斌感歎,器身已經非常精美,把“罍蓋”加上後,更加華麗、壯觀、大氣。
在現場,青銅器研究專家熊傳薪亦被精美的皿方罍傾倒,認為其“價值堪比四羊方尊”。他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首先,器型大氣,體現出王者氣勢,是方罍中最大的一件;其次,地紋、主紋、雲紋三層紋飾,極其精美;再次,鑄造工藝先進,如此大的重器,沒有任何拼接的痕跡。四羊方尊出土於湖南寧鄉,是商代方尊中現存最大的一件,其造型獨特和工藝精美,堪稱國寶。
仔細查看後,熊傳薪在器身上發現了一些淺綠色的銹蝕。他認為,這是保養不當的問題,收藏者用手直接接觸,手上的汗液留在器物上所致。同時,他表示,斷定皿方罍蓋、身是否同屬一器,關鍵看器物的大小、顏色、胎的厚度以及紋飾風格是否一致。而據他的觀察,皿方罍蓋、身的這幾點完全一致。
現年76歲的熊傳薪,與皿方罍頗有淵源。上世紀90年代初,熊傳薪任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時為上海博物館館長的馬承源去日本收藏家新田棟一家作客,在一個角落裡看到了一件青銅器,只有器身而沒有器蓋。讀了銘文後,他告訴新田棟一,湖南省博物館有一件銘文差不多的青銅蓋。1993年6月下旬,應新田棟一邀請,熊傳薪與青銅器研究專家高至喜、陳建明前往日本,見到了該青銅器。細看,發現兩者紋飾一樣,銘文相近,尺寸也基本吻合,基本確定是同一件器物。
“當時新田棟一已經80多歲,仍然精神矍铄。”熊傳薪回憶,原本希望新田棟一把器物捐贈出來,被他拒絕,反而提出以一個同時期的青銅蓋外加50萬美元,換湖南省博物館的罍蓋。雙方互不相讓,最終不了了之。
那是熊傳薪第一次見到皿方罍器身,而再次相見,已是今年3月。熊傳薪表示,此次洽購成功,可謂了卻一樁夙願。他也由衷感到,中國越來越強大,政府對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
記者了解到,目前正在辦理皿方罍的運輸、保險(放心保)、入關等繁瑣的手續。兩三個月後,皿方罍將回到湖南,蓋身合一,完整展示它的莊重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