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銀器史脈
日期:2016/12/14 18:22:28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宋代隨著封建城市的繁榮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各地銀器制作行業十分興盛,有銘款的銀器顯著增多,亦為宋代銀器的一大特點,並對元、明、清的銀器制作產生重要影響。
宋代銀器是在唐代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嶄新風貌。雖不及唐代銀器那樣豐滿富麗,然而卻具有典雅秀美的獨特風格。這種風格與宋代藝術的總體風格是一致的。有人認為,宋代藝術沒有唐代的宏放魄力,但是其民族風格卻更為完美。與唐代相比,宋代銀器的造型玲珑奇巧,新穎雅致,多姿多彩。相比之下。唐代銀器顯得氣勢博大,而宋代則以輕薄精巧而別具一格。宋代銀器在造型上極為講究,可謂花式繁多。
宋代銀器的紋飾總的說來,以清素典雅為特色,雖沒有唐代紋飾那樣細膩華美,然而其洗練精純亦非唐所及。素面者,講究造型,光澤悅目;紋飾者則以花鳥為大宗,並使豐富多彩的裝飾紋樣,與變化多姿的器物造型巧妙結合,達到和諧統一。比之唐代,宋代紋飾的題材來源社會生活,其表現內容更為廣闊,亦更為世俗化,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宋代銀器已非常發達。據記載都城汴梁已有銀鋪,南宋朝廷及王公貴族對金銀器的需求有增無減。從記載及考古發掘來看,宋代銀制品,多為酒器、茶具和裝飾品。
兩宋時期的遼、西夏、金、大理等國的銀器也有較多發現。大體上看,其做工和形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唐宋銀器制作的影響,同時又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從而使這一時期的金銀器展現出異彩紛呈的景象。
元代金銀器在宋代的基礎上,其形制、品種都有進一步發展,並形成了比較明顯的時代風格。與宋代和明代相比,迄今為止見到的元代銀器為數不甚多。然而從文獻材料上看,當時的銀器飾品並不稀見。
從總體上看,元代銀器與宋代相近似,銀器數量多。銀器品種除日用器皿和飾品外,陳設品增多,如瓶、盒、樽、奁、架等。元代大多數銀器均刻有銘款,這對研究元代銀器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從造型紋飾看,元代銀器仍講究造型,素面者較多,紋飾者大多比較洗練,或只於局部點綴裝飾。然而,元代某些銀器亦表現出一種紋飾華麗繁復的趨向。這種趨向對明以後銀器風格的轉變,顯然有著重要的影響。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文化發展趨於保守。其銀器制作一改唐宋以來或豐滿富麗,生機勃勃;或清秀典雅,意趣恬淡風格,而越來越趨於華麗、濃艷,宮廷氣息愈來愈濃厚。然而,明清兩代的銀器,其發展軌跡可謂明晰可見,但其分野是如此鮮明。大體上說,明代銀器仍未脫盡生動古樸,而清代銀器卻極為工整華麗。在工藝技巧上,清代銀器那種細膩精工,也是明代所不可及的。
在明代銀器的紋飾中,龍鳳形象或圖案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這一變化到了清代,更加推向極至。與宋元相比,明代銀器中素面者少見,大多紋飾結構趨向繁密,花紋通常布滿器物周身,除細線錾刻外,亦有不少浮雕類裝飾,對以後清代的銀器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
清代銀器保留下來的極多,大部分為傳世品。從風格上看,清代銀器既有傳統風格的繼承,也有其他藝術、宗教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繼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營養因素的基礎上,清代銀器工藝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從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洋洋大觀和多姿多彩。
清代銀器的器型和紋飾也變化很大,已全無古樸之意,同時反映了宮廷制銀藝術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的傾向。其造型隨著器物功能的多樣化而更加絢麗多彩,紋飾則以繁密瑰麗為特征。或格調高雅,或富麗堂皇,再加上加工精致的各色寶石的點綴搭配,整件器物更是色彩缤紛、金碧輝煌。清代銀器的加工特點,可以用精、細二字概括。在器物的造型、紋飾、色彩調配上,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清代的復合工藝亦很發達。銀器與琺琅、珠玉、寶石等結合,相映成趣,更增添了器物的高貴與華美。
清代傳世品中,亦保留了不少各少數民族的銀器。這些銀器反映了當時各少數民族的傳統風俗與愛好,具有明顯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民族風格。
縱觀銀器的發展,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既是那個時代審美意識的反映,亦能展示出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從歷史長河的縱向發展看,銀器的發展有其歷史傳承性,而在同一時代中,銀器的發展也會受到來自其他文化藝術領域的橫向滲透和影響。銀器是在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土壤上產生並發展的,它從其他文化藝術領域中汲取營養,並形成了自身獨具的藝術風格,成為中國文化中一枝奇葩。
推薦閱讀:
明清牙雕腰牌清賞
蘇派磚雕
蘇州國寶雕花樓被拍賣 古建築保護引起關注
"招財進寶"的家居風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