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建築材料 >> 法門寺琉璃器媲美大英博物館藏品

法門寺琉璃器媲美大英博物館藏品

日期:2016/12/14 18:29:48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楓葉紋描金藍色琉璃盤

楓葉紋描金藍色琉璃盤

十字團花藍色琉璃盤

琉璃茶托、茶盞

    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全面深刻闡述對文明交流互鑒的看法和主張,強調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在談到多種文化和諧共存時,習主席說:“在中國陝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20件美輪美奂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我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於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法門寺出土的琉璃器也成為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實資料。

    四瓣花紋藍琉璃盤

    法門寺國寶琉璃器媲美大英博物館藏品

    “驚訝!真的太驚訝了!”這是法門寺博物館館長姜捷,得知習主席盛贊法門寺琉璃器後的第一反應。琉璃器的研究在學界是個大冷門,據姜捷了解,全國對此有較深研究的專家不過五六人。習主席中國文化學識的淵博,讓這位多年研究法門寺文化的學者很是贊歎。“法門寺伊斯蘭琉璃器規格之高、數量之眾、造型之精美、年代之久遠全球罕見。”姜捷解釋道:“大眾的目光一般都集中在佛指捨利和精美的金銀器、秘色瓷、絲織品等文物上,只有頗有研究的學者,才會關注這些和當代玻璃碗盤很相似的‘尋常物件’。”



    1987年4月,法門寺地宮重見天日,出土物中的20件玻璃器皿,讓學者如獲至寶。經研究發現,這些琉璃器是阿拉伯帝國強盛時期——阿拔斯王朝的產品。其中一件精美的釉彩玻璃盤,將學界普遍認為的釉彩玻璃的出現時間,從十二世紀提前到了九世紀。“世界著名的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也有類似的琉璃器,但是都沒有法門寺出土的品類全、品相好。這在世界范圍內都屬於重大發現。它們都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過來的,是典型的東羅馬工藝和伊斯蘭風格結合的精品。”姜捷說,“絲路遙遠,舟車顛簸,這些易碎品一路送到長安的艱難可想而知。”

    千年前的玻璃讓唐都驚艷

    琉璃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玻璃,大約出現於公元前十六世紀或十五世紀的兩河流域,到古羅馬帝國時期,玻璃作為一個產業十分繁榮。姜捷介紹,玻璃制品,曾經是西亞文化典型的代表作品。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後,這些玻璃器皿作為商品,和珠寶、香料、工藝品一起傳入我國。唐代,被中國稱為“大食”的阿拉伯帝國,與大唐的經濟往來頻繁,在長安西市,兜售波斯商品的店鋪比比皆是。而法門寺地宮中的玻璃制品,應該是貢品級別中的精品。雖然早在西周時期,我國也有玻璃制品出現,但因為原材料和生產水平的限制,一直處於低水平階段。所以,從原材料的成分上,可以准確地辨別出西亞玻璃。再加上這些玻璃制品的形制與花紋,有著典型的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特征——就是習近平主席介紹的,既有東羅馬的工藝,又具伊斯蘭文化風格。

    這些玻璃制品所采用的吹制、模制、貼絲、刻花、描金、釉彩等手法,完整地反映了玻璃制品冷熱加工的各種工藝,許多器物钴藍色的色彩風格,也揭示了當地的審美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玻璃制品中,有一套茶碗茶托是典型的中國器型。姜捷分析,這可能是按照唐宮廷的要求定制的,甚至可能在長安,就有西亞的玻璃作坊。如果是這樣,那麼就可以從一個側面證明,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所帶來的經濟、文化和科技交流是多麼繁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