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了一只由木頭镟挖而成的木碗,距今7000年,壁厚而笨拙,口部內收、較高圈足,透著幾分古樸,碗壁有一層朱紅色顏料,化學分析後發現,這是一種天然生漆,它就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漆器制品。也因從未入世,價格無法估量。
新石器時代的漆器工藝歷經3000年,進展緩慢,主要是將木料挖空成胎,再塗漆而成,胎骨厚重,後期也出現了陶胎漆器。簡單的幾何紋飾,簡單的紅黑色彩。後期良渚文化出土的朱漆杯整齊鑲嵌了一圈白玉珠,已知最早的漆器鑲嵌工藝也出現了。
商代漆器多用厚木胎,創制了青銅器紋飾用於淺浮雕、鑲嵌玉石的技法,河南發現的金箔鑲嵌漆器更是驚艷。漆器工藝發展到西周,彩繪與鑲嵌成為主要技藝,並常常結合使用,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園墓地出土的彩繪鳳鳥紋嵌螺钿漆罍,開創了螺钿鑲嵌的先河。
春秋戰國,漆樹得到大面積人工種植,除木質胎骨外,出現竹編胎。尤其是戰國中晚期胎骨減薄,並出現了夾纻胎。楚國的漆器是這一時期最具代表的器物,風格與造型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題材多以鳥獸為主,造型神秘威武,以木胎為主,采用圓雕、透雕、浮雕等技法,花紋精細,紅黑對比強烈,種類豐富,鼓架、鎮墓獸、漆豆鴛鴦盒、座屏、漆盤等很多成為孤品,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先秦漆器在秦國有了很大發展,在秦公大墓中我們得以見到大量精美漆器。天下大一統後,兵馬俑的色彩均以大漆打底,而後彩繪而成。湖南雲夢睡虎地出土了一批秦代漆器,胎骨有木胎、竹胎、夾纻胎為主,薄木胎增多,大部分器物都是黑漆地上用褐、紅繪制鳳、鳥、魚、雲、梅花等圖案。
西漢時期的漆器產地增多,沒有了地域差異,各地風格趨於統一,成為漆器工藝的第一個黃金時期。題材上,不僅出現了孝義、聖君、賢相等儒家題材,雲紋與山紋大量交替使用,狩獵、歌舞、格斗、貴婦出行等現實題材更是極大地豐富了漆器繪畫。漆器制作分工明確,日常漆器中夾纻與薄木胎的應用,器物造型變化多樣,安徽天長山漢墓出土了三角形器物。馬王堆3號墓中的雲紋長方漆奁采用了堆漆技藝。湖北光化王座墳出土的漢代漆卮,采用戗金技法,在針刻的花紋上用金粉填入。南越王墓還出現了金座漆杯、漆畫銅鏡。漢代漆器漆膜細膩,歷盡千年依舊光滑照人,用色方面也已相當豐富,出現了醬紫、褐、黃褐、黑褐等底色,湖北博物館藏雙層九子漆奁堪稱精品。東漢,官辦手工業減少,瓷器興起,漆器制造業出現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