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掐絲團花金杯
規格:高5.9厘米口徑6.8厘米
質地類型:金器
收藏地:陝西省博物館
造型嬌小線條流暢
此杯1970年10月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的何家莊窖藏坑,杯口呈圓形,微外侈,杯腹內弧,小圈足,環狀杯把上帶小鋬。腹部焊附用金絲編結的薔薇式團花四朵,團花邊緣焊接連綴成串的小金珠。花瓣中心曾鑲嵌寶石。團花之間,填充用金絲編成的如意雲頭八朵。另外,在杯底亦裝飾有四朵同樣的如意雲頭。金杯工藝精湛,造型嬌小而不失莊重,線條簡單而圓潤流暢,團花雲頭布置得簡潔和諧,疏密恰當,堪稱傑作。
景泰藍的前身 所謂掐絲團花,即是把黃金錘延成細絲,編成花朵,並把金珠焊接在花朵的周緣,然後把團花仔細焊接在杯體上。這種手工藝絕活兒,非技藝高超娴熟的匠師難以完成。團花中心鑲嵌寶石的工藝技法,被認為是明代景泰藍的前身。
隋唐長安城的布局 隋唐長安城,最早創建於開皇二年(582年),在隋時名大興城,入唐以後,改稱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都市之一。長安城建在陝西西安市附近的龍首原及其六條余脈上,北枕渭水而南面終南之山,規模宏大,規劃整齊,面積達八十三平方公裡,由外郭城、皇城和宮城三部分組成。外郭城位於都城之最南部,呈裡坊式布局,皇城及宮城在其北部正中,宮城又在皇城之內。皇城南壁正中的朱雀門,與宮城正門承天門、郭城南壁的明德門同在一條南北線上,這條南北線便是長安城總體設計的中軸線。除皇城與宮城外,在郭城外的東北部還建有大明宮,郭城東門春明門北還建有興慶宮,皆結構嚴謹,宏偉壯麗,防衛措施十分嚴密。這些外擴宮殿在唐代歷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大明宮自龍朔三年竣工以後,唐高宗始御紫宸殿聽政,高宗以後的諸帝多居住聽政於大明宮,大明宮成為與太極宮同樣重要的正宮。興慶宮也曾一度成為玄宗聽政之所。
無人知曉的地下寶藏 唐長安城內聚集著大批皇親國戚,唐玄宗的堂兄李守禮的宅府就坐落在城內興化坊西門內。作為唐朝大貴族,王府內自然是富貴豪華,窮奢極侈,整日裡賓客盈門,花天酒地。不料,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軍節節敗退,京城危急。唐玄宗攜楊貴妃率諸王大臣、皇親國戚逃離長安城,李府因財寶太多,竟一時難以全部帶走,只好把一部分財物裝進兩口大陶甕和一個銀罐中,就地掩埋。後來,經辦人死於戰亂,從此無人知道這宗地下寶藏。
意外發現 直到1970年10月,埋藏地下達一千二百余年之久的寶藏才在一項基建中被意外發現,共出土文物一千多件,其中金銀器就達二百七十件之多,屬於酒器者計有金杯、金碗、金铛、銀杯、銀碗、銀铛、銀盤、銀壺、銀羽觞、瑪瑙羽觞、玉羽觞、玻璃杯等,簡直就是唐代豪華酒器大集會!如此地下寶藏,在長安城中肯定還有很多,但不知幸運之神何時再顯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