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材料 >> 仿古建築材料 >> 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

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

日期:2016/12/14 18:01:53      編輯:仿古建築材料

賈湖遺址出土的有倒刺的骨镖

賈湖遺址出土的紡輪

    賈湖考古令人震驚的發現之一,是酒的殘留物。

    這一發現,曾被人質疑。曹操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在一般人心目中,杜康或儀狄發明酒的觀念根深蒂固。比這兩位早約5000年的賈湖文化,怎麼可能造出酒呢?

    張居中教授等人,在16個賈湖陶器皿碎片上,發現了疑似酒類沉澱物。為了弄清真相,他們將部分陶片樣本提供給美國人麥克戈文—一位從事世界酒史研究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麥克戈文把這些沉澱物進行了氣象色譜、液醬色譜等化學分析,結果顯示,這些陶器曾經盛放過酒,是以稻米、蜂蜜和水果為原料混合發酵而成。這項研究成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後,引起世界范圍內的轟動。美國特拉華州的“角鲨頭”釀酒廠,還仿制出一種新款啤酒,名叫“賈湖城”啤酒,每瓶售價12美元。

    賈湖人釀酒,應該與農業有關。其實古人很早就意識到釀酒與農業發展的關系,漢代劉安在《淮南子》中說:“清醠之美,始於耒耜。”

    其實不只是酒,刻符甲骨、五至七聲音階的骨笛、占卜用的龜甲、陶窯的出現,以及種種精工制作的工具,都表明“賈湖文化所達到的總體高度,遠遠超出了過去的想象”。而這一切,都與農業的產生和發展有關。如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所說:“賈湖遺存的最早年代,可達9000年前。這距離我國新石器時代的發生年代,或是農業起源的年代不會太遠了。如果同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相比較,判然兩種世界。這就清楚地表現出,農業的出現的確是一場大革命,迅速引起了整個社會的巨大進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是工具的進步。賈湖石器、骨器、玉器等器型規范,通體磨光,制作精良,凝結著先民的勤勞與智慧。

    石斧石鏟刃口鋒利

    賈湖遺址出土各種工具上千件,按用途可分為農業生產、糧食加工、漁獵、紡織、縫紉等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楊肇清曾專門對此進行研究,據他介紹,賈湖農業生產工具十分齊全,砍伐、翻土松土、播種、中耕、薅草、收割應有盡有。雖然都是石器、骨器,但均精工制作,並且有的石鏟安柄當鋤、耙使用,既減輕勞動強度,也提高工效,從而使農業進入耜耕時代。

    石鏟多為長條形和梯形,弧形雙面刃,“刃鋒銳利”,楊肇清說。引人注目的是有肩石鏟,由長條形石鏟上部兩側各打去一部分,形成長條形石柄,經觀察柄上有綁的磨損痕,應是用繩將木柄牢牢捆綁上面。使用時人站立手握木柄,腳蹬石鏟肩部,向下用力,使石鏟進入土中,再用力起動,從而達到翻土的目的。還有一種窄長的梯形石鏟,中部加厚或稍彎曲,略作拱背狀。根據捆綁磨損痕跡判斷是用鶴嘴彎曲木棍,將鶴嘴部分與鏟的上部緊密重合,並用繩捆綁嚴實,木柄與鏟成曲尺形,使用與鋤頭相同,人站立,手握木柄,舉起後用力向下,鏟刃進入土中,再起土,以達到翻土的目的。

    這兩種石鏟都是安柄使用,既減輕勞動的強度,又提高翻土的效率。翻土可以改變土壤的團粒結構,提高土地的肥力,減少雜草滋生,無疑是農業生產的一大進步。研究者認為,這樣的工具類似耜,可以認為,賈湖農業已進入耜耕時代,而耜的出現和使用一向被視為農業生產進步發展的標尺。

    賈湖遺址還發現一件用豬肩胛骨做的骨耜,將肩胛骨上端兩側的輪廓磨去,使之成為柄,下部修磨成兩齒。由於長期使用,刃部磨去很多,經過多次修磨,還繼續使用,耜相齒仍然鋒利。

    在賈湖還發現有幾件鉤形角器,利用鹿角的發杈處修磨而成,短的一端磨成刃部,長的一端為柄,手握柄部,用來松土。這種輕便東西,應該是中耕除草工具,由於使用鉤尖光滑而銳利。還有一種角錐,錐尖光滑,有使用留的磨損痕,可能是一種點播工具:用尖錐向土中戳一洞,點穴播種。

    石鐮和石刀是收割工具,發現七八十件。石鐮分有齒和無齒兩種,可以捆綁木柄,無齒的刃口銳利,有齒的連割帶鋸,應該都很順手。

    賈湖發現了糧食加工用具近200件,有石杵、石磨盤兩種。賈湖人種的是稻谷,顆粒小,殼較硬,不易用手剝落,這兩種都是脫粒工具。

    如此多的石制工具是如何制作的?賈湖出土的制造工具的工具,讓學者們可以據以推測這一過程。這些工具包括石鑿、石斧、石锛、砺石、鑽、敲砸器、刮削器等。制作工具,先找合適的石料,設計好,敲砸截裁,打成毛坯,琢成型,經過鑽、磨制成。“賈湖石器、骨器種類多,富於變化,打磨光亮,刃鋒銳利。”楊肇清說,“可以看出來,當時制石、制骨的水平是較高的,應該有一批有經驗的制作能手。他們心靈手巧,具有非凡的創造力,定居賈湖的千年歲月裡,技能代代相傳,不斷發展。”

    這些能工巧匠最令人歎為觀止的手藝是鑽孔。賈湖的綠松石飾品,最小的顆粒僅3毫米,中間都有鑽孔,而骨器上最細的鑽孔,僅0.7毫米。真想象不到,8000多年前的賈湖人是如何做到的。

    骨镞有雙翼有血槽

    賈湖的漁獵工具也是豐富多彩的,共發現四五百件,有骨镞、骨镖、石矛、骨矛、石球、陶彈丸等。

    在河南各新石器遺址中,唯獨賈湖漁獵工具最多,可能與賈湖自然環境有關,這一帶有著遼闊的草原湖沼,漁獵資源豐富。

    賈湖的農業工具多厚重敦實,而漁獵工具則多“輕薄精巧”,如骨镞制作精良、刃鋒銳利,富有變化,有柳葉形、稜形、等腰三角形等。镞身多有對稱的雙翼,有的還有血槽,這種設計是很高明的,雙翼可使骨镞飛行穩定,更好控制准度,以命中目標。而射中動物後,血槽能加速其失血,更易殺傷、捕獲獵物。

    镖是賈湖最富特征的器物,共計有130余件,其尖鋒銳利,兩側扁薄,並加工成二對至十一對倒刺,有的兩側倒刺對稱,有的則是有規律地錯位。據楊肇清介紹,镖頭插在镖桿或綁在镖桿上使用,狩獵者手握镖槍,見獵取目標時,用力投射出去,一旦射中魚或獸,倒鉤刺將使之很難逃脫。

    石球是更原始而又管用的捕獵工具,遠在舊石器中期就出現,到新石器時代還繼續使用。可以直接扔出去砸傷野獸,也可以用繩子的兩頭各拴一個石球,做成飛石索,見目標時用手迅速旋轉飛石索,然後向目標扔出去,借用旋轉的力量,套著野獸的頭、使之倒下。成龍主演的《大兵小將》,曾有這種東西亮相。

    陶、石彈丸則是用彈弓發射出去,應該主要用來打鳥。

    賈湖發現的紡織縫紉工具也很豐富,主要有紡輪、梭、線板、骨針、骨錐等。紡輪有石制和陶制,都是圓餅形,中間穿孔安插圓桿為紡錠,用手搓動使其旋轉,用來紡線。賈湖發現的一種長條形骨板,兩頭修磨成杈形,杈內平滑,研究者判斷是當梭用的。

    賈湖發現的骨針、骨錐有兩百多件,均是精工制作。骨針多用骨角加工磨制而成,通身光滑,針鋒尖銳,尾有針鼻,有的針鼻孔徑僅0.1厘米。還有一種,沒有針鼻的,在近尾部周圍刻槽一周,在槽內將線拴牢,當縫針使用。

    骨錐是鑽孔用的,與較大的骨針配合使用,判斷與縫皮衣有關。賈湖出土紡織工具較少,縫紉工具較多,研究者判斷人們穿布衣還很少,主要穿著皮毛衣物。

    狗已成為人類朋友

    將野生動物馴養成家畜,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因而動物的馴養和繁殖被看作是劃時代的重大事件。家畜的飼養也有賴農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飼料。原始飼養業不僅提供了穩定的可儲備的肉食來源,而且也為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肥源。

    從考古發現看,賈湖人馴養的家畜主要是狗和豬,但所發現的狗骨與豬骨很不相同,豬骨是零散的,狗則有完整的骨架。據張居中教授介紹,在賈湖先後發現十多個完整的狗骨架,顯然是完整埋葬的。狗坑基本位於墓地的邊沿地帶,或房基旁邊。張教授覺得,這可能有一定的文化意蘊:狗是人類最早的動物朋友,活著時幫人打獵,為主人看家護院,死了以後仍然讓其履行這一使命,也是合乎邏輯的。

    張居中曾與羅運兵聯手研究賈湖遺址所出土的豬骨。他們發現,在100多件豬下颌骨中,兩歲以上的未成年豬占90%多,這與狩獵得來的野豬明顯有異;根據賈湖發現動物骨骼,進行了提供純肉量比例分析,發現賈湖人食用豬肉比例偏大;能夠鑒定性別的豬骨標本有8件,雄雌比例為3:5;而最重要的是,所發現豬下颌骨均存在齒列扭曲現象,這是家豬判斷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尚未在野豬颌骨上發現同類情況。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賈湖一期(即8600年以前)就有家豬,為目前所知最早。由此判斷,賈湖是中國家豬飼養的起源地之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