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觚為仿古代青銅器造型,屬陳設器。江西高安元代窖藏瓷器中,有“元青花蕉葉紋出戟花觚”,特點是口大,腹部出戟,台足矮肥。筆者藏觚去出戟增大腹面,縮小其口,令口、底等大,再收束腰部增高台足,使觚體支托在高高的台足上,修長挺拔,講究線條的變化。並改元代花觚底部長方形孔為圓孔成玉璧底形。並變元代器足粗疏的旋削紋為細密的旋削紋,與元代花觚形成較大的反差,尤以洪武瓷器的器足處理方法反映了由粗及精的過程,這種處理方法且為以後永樂和宣德朝所沿用。
就青花用料而言,元代青花瓷的用料來源有三:一為低錳高鐵型的蘇麻離青進口料;二為高錳低鐵型的國產土青料;三為進口與國產兩料合用的混合料。此花觚繪畫青花為采用進口與國產兩種青料分別繪成,肩腹以上用進口料蘇麻離青繪制,以下用國產土青料完成。因此,肩腹以上青花呈藏青色,濃艷而凝聚不散,料厚處有凹入釉下的青黑色斑點,現凹凸不平感,閃錫光。腹部及腹以下青花發色灰藍,料厚處也有深色斑點,無錫光。這種用料方法不似有意為之,似因進口料不足權用國產料所致,在元青花瓷中未見有這種現象。
前面已述,該器共設青花裝飾帶六層,裝飾帶間用青花線分隔,是元“至正型”青花瓷多層次裝飾帶繪畫方法的延續。腹部主紋飾高士垂釣圖鋪開為整幅畫面,與元青花人物故事畫的方法一脈相承。高士頭截鳳帽,用筆簡約,眉目無元青花人物畫爽利清晰,又無永、宣人物畫線描工整。柳枝半側有葉,與元代連續“人”字紋柳葉不同,和宣德左右葉片交錯亦有別。雲為洪武朝典型的飄帶如意雲紋。竹葉亦同明初平飄如傘的竹葉。輔紋中的蕉葉紋中莖從下而上直到葉尖留白;元代蕉葉紋中莖填青不留白;永宣用兩條粗線勾勒中莖,向上達不到葉尖。折枝蓮蓮瓣增多復大,成變形麥粒形,瓣內填青,瓣緣留白;元代青料則填於瓣尖,後半部留白。其他如藍地白花紋,卷草紋,還保留元代青花的遺傳。各有時代特征,反映了元、明過渡時期洪武青花瓷的特有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