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汲水應波。青山自是繞奇景,白日相看不厭多”。可以說,象鼻山四處流傳的照片承載了無數人對桂林城的想象。由此它成為桂林的城徽,和它腳下四季流淌的漓江水一起,成為“桂林山水甲天下”最經典的注釋。
象山又名象鼻山,位於桃花江與漓江匯流處,山形酷似一頭臨江吸水的巨象。關於象鼻山的傳說有許多種,各不相同,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版本是神象與凡塵女子間淒美的愛情故事。故事的開頭有些似曾相識:大象本是普賢菩薩的坐騎,某日看到一位長發少女在漓江岸邊載歌載舞,之後大象每天都在這裡默默地關注她。突然有一天,姑娘不再唱歌跳舞,而是整日以淚洗面,神象見此很是心疼,於是變成一個英俊潇灑的翩翩公子私自下到凡間。原來姑娘已是重病纏身,神象也無能為力,只得每日陪伴在她身邊。但命運使然,在兩人最幸福的時候,姑娘最終離開了人世。神像把女孩安葬在他初次看到她的江岸,也就是今天的“愛情島”。很快,逃走的神象被玉帝發現,他派天兵天將前來捉拿,可癡情的神象一心想著要與女孩長相厮守,守著墳墓不願離開。經過數天的激戰,神象終因寡不敵眾戰敗,他臨死前向眾仙提出最後的請求,懇請神仙們把自己永遠留在這裡,眾仙被神象的真誠所感動,用神劍固定了神象的身體。隨著歲月的更替,神象的身體變成了今天的象鼻山,而那把寶劍就是“象背”上的普賢塔。玉皇大帝這次又做了一回“惡人”,但眾神總算還多了份情意。
“象汲長波,洞生明月”,象山的第一景便是“象山水月”。在象鼻和象腿之間有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洞在水上,有如明月浮水,被人稱之為水月洞。它與穿山月巖相對,一懸於天,一浮於水,形成“漓江雙月”的奇特景觀,若是逛得仔細,你還會在水月洞中的大象鼻下,發現一只小象崽,它靜谧地依偎著象媽媽的身邊,和象媽媽一起汲水飲漓江,樣子乖巧、安恬。在水月洞內沿石階登山,山腰上有個二十多米長、左右對穿的巖洞,好似大象的眼睛,故名象眼巖。它原是藏於水中的古地下河道,現在成了絕妙的觀景窗,左右觀望,可見江水、樓宇、峰巒,一個鮮活的桂林市盡收眼底。
出象眼巖,巖盤山道可達山頂。象山之巅便是前文所提的寶劍化成的普賢塔,建於明代,鑲嵌有青石淺刻的南天普賢菩薩像。塔形似一個寶瓶,因此也有人稱它為“寶瓶塔”,象馱寶瓶自古在佛教中就有吉祥之意,寓意“天平有象”、“五谷豐登”。在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皇帝寶座前,就有一對漢白玉雕琢而成的象馱寶瓶,雖是皇家御用華貴之器,但也難與桂林這座純天然質樸的“石像”相媲美。順著前面蜿蜒的小路,經過了雲峰寺陳列館,崖壁上一尊觀音石刻,香火缭繞,虔誠的善男信女們正拿著一束束點燃的香燭一臉凝重地在祈禱。我想,既然上天賜予桂林人如此神奇祥瑞的象鼻山,在這裡跪拜一下,肯定也會加倍靈驗吧。
有的風景一生只可遠觀,不能靠近,更不能接觸。登上象鼻山,你還能看到鼻腿之間那輪臨水皓月嗎?來看象鼻山,最好的方式是乘竹筏,由遠及近,當眼前的象鼻山漸漸變得龐大雄偉起來,才發現它是那樣惟妙惟肖、耐人尋味。竹筏停至淺灘處,觀景拍照兩不誤。游漓江水,賞象鼻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游山玩水吧。
交通:
從汽車站步行十分鐘可到。乘多路公交車可以到公園大門,距離南門橋不遠。正門略有些不好找,要穿過一個滿是樹木的廣場才能找到,另外一個門在靠北的馬路邊上。
旅游貼士:
一、4A級景點,桂林的城徽。如果想省門票錢,乘船游覽桂林城區漓江的時候也會路過,在船上也可以和象鼻山遠距離合影,效果還不錯,沿著濱江路,也能從對岸看到象鼻山。
二、公園不大,圍繞象鼻山兜兜轉轉,順時針逆時針走都不會迷路,象山上也有小路可以通過,不過有些潮濕狹窄。
三、象山公園出來的那個十字路口西北角有一家網吧,規模較大,網速很快,十字路口北邊有一家飯店的漓江蝦非常好吃。
四、公園有兩個大門,分別在象山後面左右兩側,都可以購票進入。象山門口往往有人招攬客人,說可以坐小竹筏進入,可免去門票。也有不少人采取這種方式,不過要問清楚了,防止被騙。
五、象山西邊附近有一個兩江四湖游船碼頭,名字為文昌橋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