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私宅堂會戲樓

私宅堂會戲樓

日期:2016/12/15 15:29:32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堂會發展概述

  堂會演出在戲台沒有正式出現前,私人的堂會演出就已經開始了最早的堂會演出文獻記載是漢代,唐代也有私人為祝壽而進行伶倫演出的記錄。

  河南荥陽縣東槐西村於1978年出土的北宋石棺描述了宋雜劇堂會演出的場景。其左面用陰線刻了一幅家庭娛樂圖:主人夫婦並排拱手坐在桌子後面,桌上有酒注碗勺筷子饅頭等物,桌前有四個雜劇演員在演戲。

  山西稷山縣馬村段氏家族墓室壁畫表現的是雜劇伴奏樂隊。表現了金雜劇堂會演出的情景:墓北壁雕刻了主人夫婦端坐堂屋中間朝南看戲,南壁則於前廳背面排列雜劇藝人的演出場面。山西運城西裡莊元墓壁畫(圖254)元雜劇廳堂演出的形象。

  明清時期堂會演出成為城鄉富家喜愛並借以誇飾的娛樂活動。到清末北京各部官僚唱堂會相互宴請達到極盛。堂會演出最常見的場所是在廳堂:大廳中間擺上地毯作為場地,周圍有桌席,女眷看戲處用簾子分開。另外正廳台階下的院子也可作為演出場所。還有利用四合院建築來布局演戲的,即把正廳前的對廳拆去牆板,作為戲台,正廳作為主人觀戲的地方。這一時期官僚、富商、文人名士盛行在住宅內營建的小型舞台,一般建於宅旁屋後的庭院內,其形態布局靈活。大致分露天庭院式戲台、室內戲台、樓閣戲台等。

  ◆私宅堂會戲樓賞析

  明崇祯本《金瓶梅詞話》插圖堂會演劇場景。
  明刻本《荷花蕩》
  明萬歷顧曲齋刻本《梧桐雨》插圖
  明代廳堂演劇圖
  明刻本《元曲選-李逵負荊》

  山西祁縣渠家大院戲台建於祁縣渠家大院內。渠家在祁縣,是清代山西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族。渠家大院牆高院深,氣勢恢宏,有專門的戲台院。戲樓為磚木結構,卷棚頂,伸出式。前台四根立柱支撐屋頂,中間面寬,兩側都有垂,簾。台後是一整面木質窗門,也用柱子分成三部分。在台前還設有一圈矮欄桿。該戲台的每個建築構件上都有木雕,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戲樓是山西民居戲樓的代表。

  山西孔祥熙家庭堂會戲台建於清鹹豐年間,孔祥熙用兩萬銀元買得此院。戲樓設在庭院西南角,四合院的天井一側,有一高出庭院35厘米的台基,前有二柱。戲台在結構上與前屋相連,僅以三扇格扇隔開,演戲時除去邊上的兩格扇,就成為上下場門。其平面呈凸字形,後半部演出時作後台,平時住人。
  清恭王府後花園戲樓戲台在四合院中,利用一長方形大廳,在廳南部建戲台,面積為長7.2、寬6.1米,台高0.32米,呈三面伸出式,周圍欄桿高0.5米,廳中擺桌椅共人供人觀劇,樓上為堂眷看戲的地方。

  清醇王府院中戲台早已不存,著名的戲曲家李漁曾在這排過戲。
那家花園戲台清代光緒年間外務大臣那桐的私宅戲台,建在主廳與東耳房之間,四角有四柱,圍以欄桿,台後裝十幾扇隔扇,分開前後台;西耳房為休息室。民國六年,譚鑫培受北洋政府的強制,在此作訣別演出《洪羊洞》。

  蘇州忠王府戲台是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攻克蘇州後所建。現為蘇州博物館和拙政園等處。戲台坐南面北,利用南廳為後台,戲台是兩層建築,方形平頂,台前兩角柱,三面敞開。東西廂房是天然的觀演場。

  揚州寄嘯山莊戲亭(又名何園)清代揚州最晚出現的園林佳作。亭建於園西部一池水中,四邊護有白礬石花欄,南北有石板曲橋和湖石飛梁與兩岸相通。池四周樓廳、回廊、可作觀戲的地方。

  吳縣遂初園軒廳清康熙年間,吉安知府吳铨致所建。軒廳宏大,南向及左右兩側設七席,主賓十一人在飲酒觀劇。

  《姑蘇繁華圖卷》又稱《盛世滋生圖》宮廷畫家徐揚畫。
蘇州拙政園鴛鴦廳戲台(圖277)位於園林內,在鴛鴦廳的北半部,臨荷池。結構別致,四角有耳房,頂棚是卷棚形。

  上海豫園打唱台戲台建築小巧別致,舞台建築平面為“十”字形。台基半臨水池,磚石基礎。兩側有副台,台上設屏風間隔前後台,屏風兩側的上下場門寬70厘米,另有石柱十二根,其上刻有對聯。台口到大廳廊宇僅三四米距離,觀劇極為方便。

  胡姓家庭打唱台是清末工商企業家胡仲甫的住宅附屬建築。屬於門樓戲台。舞台三面均有圍牆,僅台口敞開。南北兩側牆還設六角形雕花窗欄的氣窗。舞台正對二樓正廳,底樓和二樓的正廳及兩側廂房前的陽台可供觀眾圍坐觀賞;陽台高出舞台面三級台級,之間有樓梯相連。

  遼寧遼陽彭賢戲台
  四川涪陵石籠山莊園戲樓
  內蒙喀喇沁旗王府花園戲樓建於清道光年間。背靠青山,面臨王府,建築為磚木結構。
  阿拉善王府戲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