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花果山古塔千年不倒之謎

花果山古塔千年不倒之謎

日期:2016/12/15 15:25:2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蘇北地區建塔最早、塔高第一的海清寺阿育王塔,谷稱“唐王塔”,雄渾凝重令人贊歎,而更令人驚歎的是它千年不倒的奇跡。
塔,原是南亞次大陸所建的一種墳。古天竺佛教徒將“釋迦牟尼真身捨利、阿育王靈牙”等供奉在內。“阿育”是譯音,“無憂無慮”之意。
花果山下的阿育王塔、是歷史上由千人資建的寶塔,遠看比山矮,近看比山高,有穿雲之勢。

塔齡已近千年

海清寺塔相傳為唐明尉遲恭所建。但據塔的第五層東南面砌的碑文記載,此塔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竣於天聖九年(1032),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是江蘇北部現存歷史最早塔體最高的一座浮屠,與河北定縣料敵塔僅時代相當,而且結構相似,專家譽之為“南北二巨構。”
海清寺塔原建在千年古剎——海清寺正殿前。明《隆慶海州志》描述它:“峻宇修廊、萬山環拱、浮屠九級、矗兀層霄”。可以想見當年的建築規模和氣勢。舊日的海清寺早就無影無蹤了,而海清寺塔卻歷經千年風雨,依舊聳立在孫悟空“老家”——花果山 ,有人形容它:“上觀似從天而降,回徹清霄;下看似從地湧成,寶堂連海。”

歷經地震不倒


我省現存古塔列入《江蘇文物古跡通覽》名錄的有70余座但不少是早期毀壞後代重修的。能夠從始建到現在仍然舊貌未改的,存世數量極少,海清寺塔便是其中一個,它經受過歷史上大小18次地震的考驗,因而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古建築抗震能力研究名錄。
連雲港古屬海州,在我國郯廬斷裂帶東側,是歷史上地震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據文獻記載,海清寺塔前後共經歷過大小地震18次,連同附近地區明顯有感的地震約25次,發生山崩、城圮6次,其中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郯城8.5級大地震波及海州最為強烈。州志有載,大震不僅使海州“城傾十之二三”、“屋宇多圮”,而且使“海退卅裡”。
從海清寺塔始建至1668年郯城大地震,644年間,未見塔倒塌、損毀的記載,以後的歷次大水、地震,它都安然無恙。直至今天,塔體中心仍未發現傾斜、砌磚坍落等現象,塔體完整。海清寺塔為什麼歷經千年風雨而能巋然不動?利用現代遙感技術,這個謎底終於揭開了。

“立足”花崗巖層

海清寺塔位於雲台山西麓,在兩條小沖河的小分水嶺之上。雖在坡上,但基址平緩。面上覆蓋為第四紀地層,粘土加礫石,土質好,壓縮性較小,下面是堅硬的弱風化花崗片麻巖。這就使塔基下的土層基礎牢固,穩定性強。其表面土壤利於排除地表與地下水,不受地下水位升降的影響,因此地震時對地基的沖擊力相應減小,破壞性弱化。地基下花崗巖的巖石傾向正好和坡向形成逆向,即使地震發生,此長彼消,也不會發生巖層移位和滑坡現象,保證了塔基的穩定。塔基更是獨具匠心。據探測,塔基深挖約兩米,在片麻巖地基上再平鋪50—60厘米厚的礫石層,並灌有黃泥漿。上鋪五層長方形的整塊大條石,縱橫交錯,層層疊扣,逐漸上收為台階狀。經化驗,是用石灰糯米漿作為灰漿,使塔基形成一個整體。據建築專家介紹,這座階梯式的台基分散了上部九層塔身的附加壓力,從而保證了塔體的剛度,又增加了上部塔體的抗震能力。

構造渾然一體

塔身的結構也是一個抗震的范例。

塔為九級八面,高40.58米。正面向南,東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狀門。塔為純磚結構,塔身、心柱、內廊、梯級、腰檐等均為磚砌而成。塔二層以上各層的四面,均隱出直棂窗形。塔的底層是近澀式腰檐,二至八層均是平座迭澀式腰檐。二至八層,外壁內繞以走廊,中砌八邊形塔心柱,內設磚砌梯級。第一層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層在南首,第三層在西北首,第四層在東北首。再往上,各級塔梯形成十字交叉,至九層無磚柱,無走廊,內部易為八邊形磚室,上置八角形藻頂,再上層就是塔剎。

在維修過程中,人們發現自第七層至第九層及塔頂塔剎部,穿過一根直徑約40—50厘米的木制剎桿,同時還發現自第二層至第九層在外壁中部、塔門廊下兩至三層磚處,都有平行八角邊的臥木,直徑約為30—40厘米,在門廊處又有一臥木,通向塔心柱與之拉結。臥木就是木筋,相當於今天的鋼筋,增強了外壁之間及外壁與塔心柱連接,使塔成為一個整體,極大提高了磚塔在平面內的“抗剪”能力和抗震能力。

在該塔的復修勘探中,還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砌築工藝:塔的外壁外牆有一層石灰砂漿砌築、糯米汁石灰膠泥勾縫的外殼,與外壁內部磚砌體不相結合,就好像給塔穿了一件外套,這與其它地區磚塔構築的方法不同,這種方法使塔體在地震發生時能夠有力削弱共振,起到緩沖和抵消震力的作用。

地質結構幫忙

根據國家地震局1979年提供的研究資料,海州灣處於 廬斷裂帶中段,其應力(爆發期)的“集中—釋放”周期為3000年一次,最晚的一次釋放也就是康熙七年的郯城大震。其實,影響連雲港及其周邊地區地質變化的地震應力不是縱向的郯廬地震帶,而是橫向的地震應力(剪力),主要的有兩條,一條是從該市猴嘴到沐陽韓山的猴吳,一條是從盱眙到響水的海韓和盱響地裂帶。但由於幾條斷裂帶之間存在著大小不同的間隙—空間帶,地震發生時的剪力由於間隙作用而逐漸減弱。1668年郯城大地震級8.5級,烈度12度以上,在海韓斷裂帶以西的贛榆縣震感尤強,以致“全城傾毀”、“海退三十裡”。而在海韓斷裂帶以東的海州只“城傾十之二三”。海清寺塔的選址正處於猴吳斷裂帶的間隙中,等地震穿過猴吳地震帶時已成弱勢,再加上塔體的工藝水平對塔的底部剪力、每層質點慣性力與沿高度的危害—再減弱,使之躲過了大小18余次地震而巋然不動。

根據塔內的鎮災記載,海清寺塔的設計者與監督施工者均是“泗水成守元”,這是一位歷史失載的偉大建築學家,他對海清寺塔從選址到地基、塔身的設計施工,都采用了許多至今仍可借鑒的科學方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