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桑耶寺
日期:2016/12/15 15:18:59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廟”美稱的桑耶寺,位於山南扎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的扎瑪山麓,距離澤當鎮38公裡,是藏傳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廟。
桑耶寺於公元762年開始興建。寺院選址於藏王赤松德贊的出生地,藏王赤德祖贊的冬宮附近。由蓮花生大師主持桑耶的建設,建築仍保持寂護大師的原設計,赤松德贊親自主持了奠基。
寺院於公元779年建成後,赤松德贊邀請印度、漢地、於阗等地僧人住寺講經弘法,為寺廟做了許多工作。剃度七名貴族子弟出家為僧為其中之一,這七人因而成為西藏第一批真正的住寺僧人。剃度為僧的數年後,這七人都被委任為講經的規范師,被後人奉為西藏藏傳佛教的先驅者,聲名顯赫於佛教界和西藏的歷史,史稱“桑耶七覺士”。赤松德贊弘佛抑苯,並宣布吐蕃全民信仰佛教。
桑耶寺以其殿塔林立,樓閣高闊,規模宏大,融合了藏、漢、印三種風格而造型完美的建築和題材廣博,技藝高超,繪塑精湛的壁畫造像,以及眾多木雕石刻、唐嘎等文物瑰寶而馳名於世。桑耶寺周圍綠樹成蔭,河渠萦繞,是國家級雅砻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區之一。
參觀要點
桑耶寺在建築上可謂內涵豐厚,據說整體結構是仿照古印度婆羅王朝位於摩羯陀的歐丹達菩黎寺建造,依照佛經中的大千世界布局。居中的烏策大殿代表須彌山,環繞的圓形圍牆象征大千世界最外圍的鐵圍山,平面近似壇城(曼陀羅)。其間,有象征日月的太陽、月亮殿,代表四大天王的四座佛塔,表示四方鹹海中的四大洲和八小洲的各殿堂。
桑耶寺壁畫內容豐富,最著名的當屬長達92米的“史記”,內容講述了宗教對藏地歷史的描述和久遠的傳說。另外還有“蓮花生傳記”(位於二層明廊南側)、“桑耶寺全景圖”,以及描述藏族先民風土人情的各類壁畫。
桑耶寺圓形“鐵圍山”圍牆以內是芸芸眾生所在的塵俗世界,眾多塔殿可以隨意參觀,唯一賣票的地方是“世界中心”一烏策大殿。
【傳說】
第五代贊普赤松德贊為唐朝金城公主之子,據說其出生後還曾圍繞著他上演了一出藏族版本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可正所謂少時蹉跎日後卻必成大器--赤松德贊後來在藏族歷史上被稱為“師君三尊”之一。
公元754年赤松德贊執政以後為鞏固政權的需要,設計除掉了崇苯的大臣,大力在雪域高原弘揚佛法抑制苯教。為此,他曾經先後兩次延請“外國專家”一從印度迎請了高僧寂護,從烏杖那國請來了密宗大師蓮花生入藏傳經,使佛教由此開始在雪域高原扎下了根來。
赤松德贊後又授命寂護建造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寺廟桑耶寺,但建寺過程中卻屢建屢垮,原因據說是此地妖氣很盛,鬼魔橫行。想來寂護大師大概屬於書卷氣較重空有滿腹經綸那類“文化人”,對於這些邪魔外道就好像是“秀才遇上了兵”,一點兒招也沒有。看著寺廟老是建不起來,英明的赤松德贊國王那個急的,慌忙就把精通密宗咒術擅長降魔伏妖的蓮花生請來幫忙,估計是病急亂投醫,國王就當大師是一柔道黑帶高手使了。不過大師也拽的厲害,和邪魔外道們飛沙走石一頓開打,其間自然免不了在四處空中來水裡去的(要不然現在桑耶和山南一帶怎麼會留下那麼多“戰斗遺址”),街邊混混們玩真的哪兒玩得過武林正派,何況還是一“外援”,最後終於邪不壓正,妖魔們被一頓暴扁打的是鼻青睑腫落花流水,最後有的是流落異鄉,逃到了偏僻的藏東崇山峻嶺中;有的是“陣前起義”,被大師招安改編成“政府軍”--成了佛教的護法神。
桑耶寺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桑耶寺,藏文意為“吉祥永固天成桑耶大伽藍”,又或者“無邊寺”、“超出意想寺”、“三樣寺”等名稱,但一般總稱為“桑耶寺”。相傳,赤松德贊請來蓮花生大師為其建寺傳法後,為了滿足一下國王急於見到寺廟建好後景象的迫切之心,蓮花生施展法術,在自己的手心變幻出了寺院的幻影,赤松德贊見此景大驚,驚呼:“桑耶!”(“出乎意料”的意思)於是該寺得名“桑耶寺”。
【參觀路線】
桑耶寺的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奇特,初入寺中,也許會被鱗次栉比殿塔林立的奇怪布局所迷惑,但你如果了解了這些單獨建築所蘊涵的意義和在整個寺廟布局中所起的作用以後,你一定會為這座在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輝煌建築群所傾倒、所折服。
桑耶寺的建築,據說是仿照古印度婆羅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歐丹達菩黎寺為藍本而建的,全寺的建築完全按照佛經中的大干世界布局:中央為世界中心須彌山,由一座藏、漢、天竺三種風格的三層“邬孜大殿”代表,大殿南北又建太陽、月亮兩殿,象征宇宙中的日、月雙輪,邬孜大殿四個角上分別建有紅、白、綠、黑四座佛塔,代表四大天王,大殿四周還均勻分布著4大殿和8小殿,表示四方鹹海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洲:寺廟建築群的外圍是一道圓形的圍牆所環繞,象征著世界外圍的鐵圉山。整個寺廟的建築布局又和密宗的曼荼羅(壇城)有幾分相似。
如果你還為紛繁復雜的建築所困的話,那麼欣賞整個寺廟精妙布局的最好的地方就在邬孜大殿的頂層。在頂層居高四望,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分別是江白林、阿雅巴律林、強巴林、桑結林四大部洲,周圍可見八小洲、日月殿和白黑綠紅四塔星羅拱衛,精湛的構思巧妙的布局,將會讓你歎為觀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大殿正門右前方,寺院自己新修了一座旅館,大小與四大部洲殿相仿,在整個建築布局中和整體風格不太協調,顯得很突兀。不過這倒是方便了你我這樣的旅行者。另外,在這個代表大干世界的小宇宙般的建築群中,能有一座“屬於”旅行者的建築在我看來倒頗有點象征意義,它大概象征著旅行者和修行者最終的殊途同歸吧。
烏策大殿是桑耶寺的主殿,位於全寺的中心地帶。大殿坐西向東,高為三層,底為藏式風格,中層為漢式,頂層為印度樣式,因此“三樣寺”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的。大殿和甬道回廊裡均繪滿了各種題材的壁畫。除了一些你在其他寺廟裡也能看到的傳統的宗教繪畫外,在桑耶寺邬孜大殿內圍牆中層廊道上有著名的“西藏史”壁畫,畫中記載了從遠古傳說的羅剎女與神猴結合繁衍藏族開始,一直到宗喀巴創立格魯派,止於九世達賴業績。壁畫長92米,洋洋灑灑,恢弘壯麗,被譽為西藏的“繪畫史記”。此外在邬孜大殿一層和二層有“桑耶寺史記”,二層的南側有“蓮花生傳記”等精美的壁畫。在大殿門口左側,有一塊古老的石碑,上面記錄了赤松德贊於公元779年發布的正式以佛教為吐蕃國教的敕令。大門正廊上還掛著一口歷經千年的唐式古鐘,這是西藏歷史上鑄造的第一口銅鐘。據說是為紀念赤松德贊第三妃沒盧氏(又有一說叫“菩提氏”),她帶領三十名貴族婦女削發出家,成為西藏歷史上的第一批尼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