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天寶游記

天寶游記

日期:2016/12/15 0:07:04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在緊張的期盼與激動的想像中,我們來到天寶古村,由於村落的地形復雜,我們走的也非正道(但非旁門左道哦),鵬也許久未來過了,所以只能憑著記憶探索前進。說來也巧,行不遠,宗祠的院落大門有點象現在各單位的一樣,掛著許多牌子,其中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裡面有一小學分部的牌匾,看來宗祠這標志宗族血緣的傳統也與現代文明結合在一一起了。

由於對地形不太熟,我們剛開始只是在村落的外圍轉悠。這裡的住戶較散,有的是單門獨戶,有的兩三家挨在一起,大多比較別致,有些屋前支有葡萄架,碧綠的葡萄一串串掛在上面,煞是好看。幾乎每戶門前都有一眼自挖的水井,我們上前打了些喝,水比較清甜,沁人心脾,而且屋前都有竹,竹干秀氣挺拔,竹葉清翠欲滴,或遮掩著半個屋頂,或點綴著屋角,同事引用了一句很恰當的古語來形容,那就是“可以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經過幾番詢問後,我們終於進入村落的腹部,只見房屋一棟緊挨著一棟,但不是那麼整齊劃一,有時眼看前面沒有路了,走過去卻“屋”回路轉,豁然開朗,當你想放眼四望時,前面一個由樹和荊棘組成的絕色籬笆偏擋住了視線。裡面的房屋構造與外圍的並無二致,只是更加緊湊,更有氣勢。正在驚歎間,我們眼前出現了一眼水井,與其它壓水的不一樣,這眼水井是敞開式的,且無井蓋,井的四周均鋪了水泥,地勢也較開闊,上前探頭一看,發現井裡的水漂浮著很多綠藻之類的東西,還有一些雜物,顯然已許久未用了。雖然如此,我們覺得井的來頭不小,應該是以前的大戶人家挖的,四下搜索了遍,果然發現井的不遠處有一“豪宅”。說它是“豪宅”,其實並不誇張,高高的院牆,氣勢恢宏的兩進正房,旁邊小巧的廂房,無不令我們贊歎。進到裡面,發現牆上書有“大辦農業大辦糧食”八個大字,院子堆了些雜物,還有兩輛老式自行車隨意擺放,顯得有些凌亂。


天寶村

天寶村在明清兩代曾經出過二十多名進士


從院子的側門進去便來到廂房,廂房與正房之間是一個小庭院,長了些草,地上放著些鍋盆水桶之類的東西,讓人感興趣的是牆壁上的字,如“駕形勢奔前程 辦食堂靠群眾”,一個廚房樣的門口還寫有“同志,請參觀考察,提出寶貴意見”等字樣,看來這裡曾經作為“人民公社”的大食堂。再從廂房庭院的側門進入正房,吸引我們眼球的仍然是牆壁上的宣傳標語,如正廳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奮勇前進”、“樹立敢想、敢說、敢干、敢革新、敢創造發明的共產主義風格”等,房門上有“標兵成林”、“福利事業遍地開”等標語,這些字雖然有些磨損陳舊,但我們還是可以想像當年人們激情高漲、熱火朝天的情景。門上也有現在人們過年經常張貼的對聯,房門也沒關,可以清楚地看到裡面的床等家俱。從這些跡象不難看出有人在這裡生活,但自我們進來至出去,一直沒有看到人,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道不拾遺,夜不閉戶”。

其實,有相當的房屋明顯無人居住了,也許因為年久失修的緣故,有些房屋已經搖搖欲墜了,只有門前掛著的“保護文物--盧屋村文物保護小組宣”銅匾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有人居住的房屋大多只能看到老人和小孩,老人看到我們這些陌生人並無驚訝或警惕的表情,小孩倒是顯得有些好奇,經常偷偷地看我們。其中有一戶人家門口坐著兩姐妹在編著什麼,仔細一看,好象是做彩燈用的東西,看著他們勤快地干活及臉上天真無邪的表情,我趕快用相機把這一幕捕捉下來。同事成跟他們開玩笑說,我們是電視台的,晚上你們可以在電視上看到自己了。聽到這話,他們馬上露出一絲羞澀又有點興奮的表情。看來,這裡的人們跟中國的大多數農民一樣,還是那樣純樸、忠厚。這一點在接下來的經歷中再次得到印證。

快要從村子出來時,已近晌午,我們決定在村子裡找個吃飯的地方,品嘗地道的農家菜。不久就找到了一農家餐館,點了幾樣菜,要了幾瓶啤酒,我們就在葡萄架下的小石桌吃了起來。一邊享受著蔭涼,一邊吃著味道極好的農家菜,喝著清涼爽口的啤酒,好不惬意。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