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宮
日期:2016/12/15 15:16:14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雍和宮在北京東城區雍和宮大街東側。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建,原為雍正帝即位前的府第,雍正三年(1725年)改稱今名。
十三年因停放雍正帝靈樞,將宮內永佑殿、法輪殿等主要建築改易黃瓦,後奉雍正帝影像於永佑殿,並改名神御殿。從此雍和宮成為清帝供奉祖先的影堂,大部殿宇為喇嘛誦經之所。乾隆九年(1744年)改為喇嘛廟。
雍和宮建築占地廣大,規模宏麗,院落五進,主要建築有影壁、牌坊、碑亭、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其中法輪殿建築雄偉,平面呈十字形,殿內供銅質宗喀巴大師像,像後有五百羅漢山;黃琉璃瓦頂上設五個小閣,閣上各有小型喇嘛塔一座,具有典型的喇嘛寺建築風格。萬福閣為宮內最大建築,黃瓦歇山頂三層樓閣,閣內有著名的檀香木彌勒站像,高26米(地面上18米),比例勻稱,體態雄偉。閣左右並列永康閣和延綏閣,以懸空閣道相通,將三閣聯成一體,成為一組宏麗軒昂的建築群。雍和宮的建築布局)前半部疏朗開闊,後半部密集而有起伏,殿閣錯落,飛檐宇脊縱橫,是北京地區現存最大的喇嘛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