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鳳凰古城介紹

鳳凰古城介紹

日期:2016/12/15 0:08:2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鳳凰古城這座曾被新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這裡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淨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一處,透視後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鳳凰古城來歷
  相傳天方國(古印度)神鳥“菲尼克司”滿五百歲後,集香木自焚。復從死灰中復生,鮮美異常,不再死。此鳥即中國百鳥之王鳳凰也。鳳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


鳳凰古城-歷史
  鳳凰縣自古以來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區。明始設五寨長官司,清置鳳凰廳,以境內的鳳凰山而得名。


       鳳凰一九一三年改為縣。2001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批,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春秋戰國 時期,鳳凰為“五溪苗蠻之地”,鳳凰屬楚國疆域。據本縣出土的文物考證,當時漢文化已影響到這裡。秦一統天下,分天下為36郡,鳳凰當時屬黔中郡。



  漢朝 高祖五年,更黔中郡為武陵郡。所以鳳凰在西漢、東漢、時期為辰陽縣地,屬武陵郡。 三國 時期,鳳凰先屬辰陽縣、武陵郡,歸蜀;後劉備戰敗,吳占其地,鳳凰仍屬武陵郡。 西晉時鳳凰歸镡城縣地,屬武陵郡;東晉時為舞陽縣地,也屬武陵郡。 南北朝 時期,鳳凰一直屬武陵郡。 隋朝 一統江山,改辰陽縣為辰溪縣。鳳凰當時屬辰溪縣,隸屬沅陵郡地。



  唐朝 初為錦州地,唐高祖武德三年,置麻陽縣,鳳凰又屬麻陽縣。唐武後垂拱三年,鳳凰從麻陽縣分出,次年設渭陽縣,縣址設黃絲橋,即今黃絲橋古城。古渭陽縣,屬錦州盧陽郡。宋朝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改渭陽縣為招谕縣。宋神宗熙寧八年,廢招谕縣,復置麻陽縣,渭陽又劃歸麻陽縣。 元 朝設五寨司,屬思州安撫司。這是土司政權時期,由本縣少數民族的統治人物執政,五寨司設在今鳳凰縣城。



  鳳凰古城明朝 承元制,設五寨長官司和竿子坪長官司,都屬保靖宣慰司管轄。明永樂三年,置竿子坪長官司,仍屬保靖宣慰司管轄。明隆慶三年,在鳳凰山設鳳凰營。



  清朝 順治三年,清朝為了鎮壓苗民,采取了一系列軍事和政治的的的措施,在五寨司設鎮竿協副將。清康熙三年,為辰沅永靖道治。康熙三十九年,又將沅州鎮總兵官移駐五寨司城,將鎮竿副將換防駐沅州。康熙四十三年,苗人向化,裁去土司,置鳳凰營於今縣城,在鳳凰山的原鳳凰營地設置通判。通判本應管理地方行政,但當時土司大權在握,形成土流並存的局面。雍正七年,設辰沅永靖兵備道。乾隆元年,改沅州為府屬兵備,十六年改鳳凰營為鳳凰廳,通判升為同知。嘉慶二年,鳳凰廳升為直隸廳,屬湖南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後,推翻清王朝,1912年元旦,鳳凰光復。 民國 二年9月,廢鳳凰廳,改建為鳳凰縣,仍為湘西軍政統治中心。 1949 年鳳凰縣解放,初屬沅陵專區,1955年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區,1957年改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直至如今。



鳳凰古城-建築
  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歷經300年風雨滄桑,古貌猶存。現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無不具古城特色。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巖砌成的城牆伫立在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城樓還是清朝年間的,銹跡斑斑的鐵門,還看得出當年威武的模樣。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兩人對面都要側身而過這裡曾是當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鳳凰古城-美食
  【 湘西鳳凰姜糖】姜糖,系采用特制配方,手工精制而成,源於清朝,已有數百年歷史。主要配料:紅、白砂糖、生姜、芝麻、優質茶油、山泉水等。該產品品質一流、口感純正,集香、脆、甜、辣於一體,回味無窮,並具有暖胃、防治感冒、止嘔吐、解表、化食、止咳化啖、開味生津。

【 鳳凰血粑鴨子 】 血粑鴨子是鳳凰最具特色的地方菜之一,制作時將預先浸泡好的上等糯米裝入碗裡,宰殺鴨子時將鴨血溶入糯米浸泡均勻。等鴨血凝固了,再蒸熟,放冷後,將血粑切成一小塊小塊的方塊,然後用菜油煎熟。待鴨肉煮九分熟時,再將血粑放入鴨肉裡烹煮,並摻合一定的香料物品,成金黃色即可,鴨子煮血粑既有鴨肉的鮮美味濃,又有血粑的清香糯柔,吃起來口感香濃,食欲大增,真是稀有的人間美味佳肴。



  【 蕨菜炒隔年熏臘肉 】 熏臘肉是一般農家喜吃的一種菜食,在鳳凰的土鄉苗寨有一種隔年熏臘肉的習慣,臘肉確實是一種少有的民間佳肴。隔年臘肉指的是將當年熏烤的臘肉,待立春後,把它從火炕上取下來,洗掉煙灰,擦掉油泥污垢,在陰涼當風處晾干後,在谷倉裡干燥的谷堆裡放好,因為谷子是收吸水分的,臘肉在谷子裡埋藏時,水分被谷子吸收干淨,因此既不會發霉,也不會腐爛,要吃時從谷子裡取出來,用開水將其煙墨洗淨,放在鍋裡蒸熟,切成肉片,可粘著油辣椒液調吃也可佐以其他山野綠色食品一起烹調,味道十分清香可口,且營養價值很高。吃隔年熏臘肉有利於增腎補虛,有利於健胃暢腸,是待客的上好美味佳肴。



  【 酸湯煮豆腐 】 “苗家不吃酸,走路打踉跄。”可見,酸食在苗家生活飲食中的重要地位。在長期的戰亂和頻繁的大遷徙中,由於歷史的特殊地位,養成了苗家喜吃酸食的習俗。酸菜煮水豆腐,是苗家的主菜。制作簡便,其味無窮。酸菜煮水豆腐,制作時酸鹹濃淡相適,烹煮時間稍長,味道鮮美濃烈,吃起來十分可口誘食。吃酸菜煮水豆腐可以健胃,可以促爽提神,增強食欲,促進血液循環,清胃利便,利於身體健康。是鳳凰苗家招待貴賓客人的美味佳肴。


  【 苗家酸魚 】 在苗寨,是最常用和盛行的一種名菜是糯米腌酸魚。心靈手巧的苗家姑娘和大嫂是制作糯米酸魚的能手。立秋之後,高寒山區的苗嶺到處是禾苗散籽,苗家後生從放水的禾田裡,捉來了一簍簍活鮮蹦跳的肥魚,拿回家來之後,就由家庭主婦們洗淨加工後,拌以細碎的糯米粉,放在土罐缸子腌浸,一個月後,就可以取出食吃。糯米腌酸魚有幾種吃法,即可以炒吃、油炸煎吃、火烤蒸吃、小炒紅椒吃等。但尤以油炸煎吃最佳。糯米腌酸魚,營養價值極高,是苗家待客的上乘美味佳肴。



  【 苗家的火燒食 】 燒糍粑:苗寨流行一句俗話:“肉寧可少吃,糍粑不能少打。” 糍粑打成以後,放在堂屋裡晾干,十天半月後,再將風干後的糍粑放在木桶或水缸裡浸泡,要食用時隨時可取。浸泡後的糍粑光滑潔白,食用時放在火炕裡用炭火烤烘,直至糍粑受熱變軟方可吃。經過炭火烘烤過後的糍粑,既香又糯,味純又柔軟潔淨。吃起來十分可口。如果將糍粑拌以蜂蜜辣醬之類佐料,味道更佳。

  【 湘西臘肉 】 苗家人有一種隔年熏臘肉的習慣。每年臨近年關,殺了年豬,將豬肉切成三至五斤一塊,擦上鹽和各種香料後腌三至五天,待鹽及香料浸進肉內,再用竹條或籐條穿串掛到火坑上,以煙火慢慢熏干。熏制得比較好的臘肉一般可保存半年以上。如用桔子皮熏烘,臘肉油中透紅,紅中透亮,不見煙灰,顏色更顯好看。臘肉做菜前須洗淨,煮熟、蒸軟、再切片,既可直接蘸酸湯辣子食用,也可加佐料翻炒,香味獨特,菜色亦佳。   【 鳳凰酸蘿卜 】 鳳凰人腌蘿卜別具特色。在鳳凰城鄉,只要有人群來往的地方,就會有賣腌酸蘿卜的攤子。鳳凰人不管男女老幼,不論文人農夫,都喜歡蘸著鮮紅的辣子汁吃腌酸蘿卜片、酸蘿卜梗。腌酸蘿卜泡制的方法很多,各家自有絕招,拒不外傳,做得好的酸中有甜,甜中帶香,再加上辣椒的辣味,這種味道只能品嘗,難以言傳。

  【 農家菜豆腐 】 菜豆腐是鳳凰縣苗族和土家族常用的家菜和土菜。打豆腐之後,將剩下的較粗的豆汁留下,炒吃時一般拌白菜煮烹。菜豆腐煮好後,再在其上面放一上些火燒擂辣椒汁。吃時鮮嫩可口,對健身健胃,促進血液循環和加速消化極有好處。菜豆腐是苗家、土家常食用的一種名菜,也可算為美味佳肴。

【 酸辣子炒沙蘿菇 】 當地春夏季雨後,山頭巖石壁上生長的墨綠色地菇——地衣(本地名為沙蘿菇),采集後用清水反復多沖洗幾次。再用壇子腌的酸辣椒和大蒜一起炒熟,出鍋後灑些許香蔥即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地方特色小吃。


  【 湘西糍粑 】 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每逢春節來臨,農歷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1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後,由心靈手巧最會做糍粑的婦女,再做幾個大糍粑,小則三五斤,大則十多斤。這叫“破籠粑”,象征“五谷豐登”,又顯示土家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蠟或茶油,先搓坨,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光滑,美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