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賓陽洞
日期:2016/12/15 15:19:42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賓陽洞位於洛陽市龍門石窟古山北部,開鑿於始北魏景明元年(500年),有南、中、北三洞。
賓陽中洞開鑿於北魏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500-523年),花費了24年時間,以其富麗堂皇的景象而成為龍門眾多石窟中的魁首。該石窟是宣帝元恪為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後做功德所營造的洞窟之一。洞窟平面呈馬蹄形,穹隆頂,深12米,寬10.9米,高9.3米,正壁雕主佛釋迦牟尼坐像,佛像面部修長清秀,面容和藹慈祥,略帶微笑。左右有迦葉、阿難二弟子和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形象老成持重,阿難形象活潑開朗,望之栩栩如生。佛像的衣飾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變為褒衣博帶式,是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在石刻藝術上的反映。南北壁均一立佛二菩薩。佛、菩薩體態修長,表情溫和,神采飄逸,是北魏晚期風行的“秀骨輕像”的典型代表。地面刻蓮花圖案裝飾,示意蓮花寶池;窟頂中間浮雕一朵盛開的大蓮花;周圍有八身伎樂和兩身供養天,加之流蘇帷幔構成一蓮花寶蓋。洞口內壁兩側為大型浮雕,分為“維摩變”、“佛本生故事”、“帝後禮佛圖”和“十神王像” 四層,其中“帝後禮佛圖”大型浮雕已在1943年被盜往國外。南洞、北洞始刻於北魏,遲至唐初才告完工。
賓陽北洞始鑿於北魏時期,唐朝初年(641-650年)完成。主尊為阿彌陀佛,火焰紋背,光繁雜而生動。洞口兩側“龍頭”柱基與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的柱基造型風格相同,屬北魏晚期之作品。
賓陽南洞北魏開鑿,隋代至唐初完成(595-618年)。主佛阿彌陀佛面部豐潤,唇厚,衣紋自然,流暢。該洞造像上續北魏剛健雄偉,下開隋代生動活潑,屬於過渡時期的風格。洞內眾多的造像題記為研究者提供了珍貴的文字資料。
【1】【2】【3】【4】【5】【6】【7】【8】【9】
【10】【11】【12】【13】【14】【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