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怎樣游三河?

怎樣游三河?

日期:2016/12/15 0:04:57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三河古鎮旅游推薦線路:

三河風情游,游覽時間大約4到5個小時左右

線路一:仙龜橋—→小南河游行步道—→望月橋—→國粹樓—→古南街—→楊振寧舊居—→下橫街八扇巷—→萬年街—→鑫樾閣—→孫立人紀念館—→萬年禅寺—→下橫街—→鶴廬—→古娛坊—→南街茶樓—→二龍橋—→古城牆—→古東街(孫仲德展館、土地廟)—→萬年台—→鵲渚橋—→鵲渚游廊—→三縣橋—→仙姑樓—→劉同興隆莊—→古西街—→回游客接待中心

線路二:仙龜橋—→古西街—→劉同興隆莊—→仙姑樓—→國粹樓—→三縣橋—→古南街—→楊振寧舊居—→八扇巷—→萬年街—→鑫樾閣—→孫立人紀念館—→萬年禅寺—→下橫街—→鶴廬—→古娛坊—→南街茶樓—→二龍橋—→古城牆—→古東街(孫仲德展館、土地廟)—→萬年台—→鵲渚橋—→鵲渚游廊—→乘游船—→游小南河—→古西街碼頭—→回游客接待中心

三河民俗游,游覽時間大約3個小時左右

仙龜橋—→古西街—→劉同興隆莊—→仙姑樓—→國粹樓—→三縣橋—→古南街—→楊振寧舊居—→八扇巷—→萬年街—→鑫樾閣—→萬年禅寺—→下橫街—→鶴廬—→古娛坊—→南街茶樓—→二龍橋—→古城牆—→萬年台—→鵲渚橋—→鵲渚游廊—→乘游船—→游小南河—→古西街碼頭—→回游客接待中心。

旅游三河推薦:三河宗賢根雕藝術館

 

宗賢根雕藝術館位於古鎮西街,創辦人為六安舒城縣曉天鎮的伍宗賢。展館現有作品20余件,件件均是伍宗賢的得意之作。館長伍宗賢曾跟隨當代根雕大師張正學習根雕創作,作品以特大型見長,物以神取勝,景以奇取勝,現有大小根雕作品1000多件,有20件作品在根藝大賽中獲獎。展館內,古梅迎春”(梅花)剛柔相濟、“神龍出海”出神入化、“笑迎四海”(迎客松)盡顯黃山本色、“大展宏圖”(雄鷹)形神兼備。“世紀絕唱”(恐龍)氣度恢宏。其中“世紀絕唱”取材廣西銀微木,長10米,高2.7米,重達2500公斤,歷時4年完成,堪稱同類作品中的經典。

三河鑫樾閣:

 

三河有一座二層木質結構的徽派建築樓閣—鑫樾閣,始建於北宋年間,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歷史上屢經戰火及自然災害毀壞,1858年就毀於“三河大捷”的戰火;1991年又毀於華東百年不遇的大水災;近年來,幸逢盛世,三河人決定在原址,依照北宋建築風格,重建了鑫樾閣並於2008年11月8日對外開放,使之成為古鎮三河旅游的一大亮點。

桃花島:

桃花島在杭埠河和豐樂河交匯處,是三河的一座美麗的世外桃源。傳說此桃花島就是當年黃蓉的父親東邪黃藥師修煉神功的地方,黃藥師就是這桃花島的島主。相傳在明朝時期,古鎮上一位姓岳的書生曾在賣魚回家的路上救了一只白狐。三年後,這只白狐再此被書生收留。為報答感恩,白狐呆在了書生家中,然日久生情,兩人互相愛慕,白狐就准備嫁給了這位書生。但是人妖畢竟有別,要是想在一起必須經歷一回生死輪回。於是,白狐去請求來世佛。來世佛說只要白狐死後的裸屍被書生埋下,她就可以轉世為人,嫁給書生。於是白狐就死在這桃花島的亭子邊,期望書生能夠埋下她。可是結果陰差陽錯,白狐被當地的一個貪婪的拾貝人所埋,不得已只好嫁給了這個拾貝人,而且受盡折磨和虐待,最終撞死在這個亭子旁,香消玉殒。書生知道此事後,傷心不已,不久就一命嗚呼。後人為了紀念白狐和書生,於是就就將桃花島上的這座亭子,命名為白狐亭。

 

一八五八年清朝政府和太平天國為了戰略主導權,在古鎮進行了近代史上有一次比較著名的戰役:三河大捷。

1858年11月,陳玉成統率太平軍,在三河鎮守軍配合下,趁著一場大霉,一舉殲滅湘軍6000多人,李續賓以及曾國藩的六弟曾國華戰死在三河,乘勢一舉收復舒城、桐城、潛山、太湖等重地,取得了太平天國後期最輝煌的軍辜勝利極陽軍事會議的作戰方案也得到了完美實現,太平天國危而復安。

三河一戰是對湘軍的沉重打擊。曾國藩在給左宗棠的信中說:三河敗後,湖南湘鄉“處處招魂,家家怨別”,而陳玉成因在包括“三河大捷”等一系列的戰事中表現出色,於1859年被封為“英王”。現在的英王府是太平天國期間太平軍在三河的駐扎地,後因陳玉成被封為英王,所以三河的老百姓也就習慣稱其為“英王府”。現在硝煙已經散去,其歷史地位早有定論,留給人們的是戰場的遺跡,評古幽思。在眾多三河遺跡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英王府、古城牆、大捷門等。

鶴廬:

查看原圖


 

位於三河古南街,是四川總督劉秉璋的故居。劉秉璋是三河人,他是李鴻章手下的御用紅人,曾經率兵擊退法軍,大敗捻軍,先後做過江西巡撫、浙江巡撫和四川總督,是淮軍的著名將領。他曾經在三河有上百處宅院,而此處是後來唯一一個保留下來並重新修葺過的。此展覽廳主要展示的是他生平的事跡以及一些當時留下的武器設備,圖文資料等。此宅取名叫“鶴廬”,有一種閒雲逸鶴,擇良木而棲的味道。

萬年禅寺:
 

萬年禅寺始建於宋太祖元年,即公元960年,佛歷1504年。因宋太祖、宋太宗幼年隨父逃難隱匿於此,避過劫難,成就萬世帝業。時感當年避難險象環生、化險為夷必有佛祖保佑。遂下旨在三河建造佛廟,供奉香火,祈願萬年基業,感化黎民百姓,親題萬年禅寺。廟宇選址南街斑鸠園,蒼松蓊郁,翠竹修篁,河環水繞,仙苑福地。千百年來屢建屢毀,與二龍街、黃水井等一起見證著滄桑歲月,戰火紛飛。萬年禅寺隸屬於大九華山天台下院,與三河眾多旅游景點相映成輝,相得益彰,成為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游客旅游觀光的佳境。

冶霞亭:

查看原圖

位於三河中街小南河畔。在抗戰時期,三河相對安寧,蕪湖、南京等許多有錢人為躲避戰亂,齊集三河,人口一度多達七八萬之眾,所以當時三河也被稱為“小南京”、“小上海”等,在解放初期三河還一度設市,稱為三河市。冶霞亭全部用大理石做成的,亭子取名“陶冶情操、沐浴晚霞”的意思,外形頗似一個清朝的官帽。因為合肥出了個非常有名的清官——包拯,他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大清官。這個欄桿上雕刻的是荷花,其寓意就在於警示人們一定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要做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

三河古橋:

 

三河系水鄉古鎮,水系發達,因此橋也就跟著多了起來,僅小南河上目前就有9橋之多,像濟公橋、天然橋、仙龜橋、三縣橋、鵲渚橋、二龍橋、無蚊橋等,形態各異,橋連著水,水系著橋,形成古鎮獨特的景觀。游人徜徉於古橋之中,觀賞倆岸的風景,看著游人在小南河上蕩舟戲水,是別有一番韻味。在眾多橋中,以三縣橋最為出名。三縣橋,俗稱石頭大橋,為三孔石條拱形橋,是僧人包和尚捐資化緣善款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春天動工,民國十五年(1926年)秋天竣工。

古河:

查看原圖

 

風景秀麗的小南河位於肥西縣古鎮三河境內,自南向北流貫古城區,經豐樂河、杭埠河與風光旖旎的巢湖景區連成一片。

小南河全長2900多米,兩岸以蔚為壯觀的徽派建築為主,古今合璧,自然和諧,那潔白的馬頭牆,黝黑的屋脊瓦,參差錯落,檐牙高啄,依勢而建,還有茶樓酒肆,亭台樓閣傍水而立,眾多小橋掩映其間。三河水美,水給這個古鎮帶來了靈性。它清澈透明,晶瑩如鏡,俯瞰水面,水中游魚,岸邊垂柳,水底雲頭,皆歷歷在目,自小南河碼頭乘游船,順流泛舟,你可一邊品著香茗,一邊悠閒地欣賞錯身而過的兩岸風景,盡情享受“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風光,洗去都市的塵埃。

杭埠河古稱龍舒水,源於大別山深處岳西縣,經三河匯入巢湖,沿河風景秀麗,風光旖旎。河水因匯集大別山礦泉水而清冽甘甜,釀出三河米酒遠近聞名,三河水豆腐也堪稱一絕。

豐樂河河寬120米左右,全長105公裡,傍鎮而過,經新河口入巢湖,是三河水運的主航道。曾發生過“架槳灘”的故事,魏武帝曹操曾率軍沿河東進,適逢旱季,水位較低,運兵船擱淺,曹操遂向眾謀士出了副上聯“船遇架漿灘,是退是進”,楊修隨口應上下聯,“采出托舟沙,可進可退”。在場百官皆拍手叫好,曹軍遂采沙通過。

廬劇:

查看原圖

 

三河是安徽省地方劇種—廬劇(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源地,素有“廬劇之鄉”的美譽。廬劇,舊稱“倒七戲”,合肥周邊也有人稱“小倒戲”,是我省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清末以來,逐漸由古鎮流行於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曲調清新樸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群眾喜愛。

廬劇的劇目有200余個,分本戲、折子戲和花腔小戲。本戲,包括連台劇,以公案、愛情及家庭悲歡離合為主要內容,如《小辭店》、《秦雪梅》、《休丁香》等。折子戲多為從本戲中抽出具有獨立性的精彩部分,如《花園扎槍》、《打蘆花》等。花腔小戲則以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愛情為主要內容,以及部分鬧劇和諷刺喜劇,如《討學錢》、《借羅衣》等。廬劇第一劇目《小辭店》就取材於三河二龍街上發生的故事。至今民間仍流傳《小辭店》裡發生的纏綿純潔的愛情故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