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墨莊劉氏古村位於宜豐縣北部,內蒙古至深圳高速公路(天寶)出口處,距縣城23公裡,面積約2.5平方公裡。天寶之名始於唐,取其地“綠波清浪,物華天寶,駕重洛陽”之意。天寶有1800多年歷史,是古宜豐縣治所在地,曾設縣治245年之久(三國51年,晉朝111年,南北朝87年,唐朝6年)。現有住戶2067戶,人口5803人,其中80%的居民均為劉姓,為西漢皇帝劉邦胞弟楚元王劉交之後。
天寶古村是贛西北唯一古屋文化集紅色旅游、綠色旅游為一體的消遣休閒、度假旅游勝地,是宜豐三日游的中心點。北面有1000畝巒林山,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千年古樹、奇樹、2米以上大樹、名貴木材不勝計數,樹種有樟、株、柏、紫、楠、杉、松、竹等多種。南面翠竹繞河,東水西流。用一副古對聯來形容就是:“一帶水知魚意樂,四時花襯馬蹄香”;中國建設部外事司司長李先逵也在這裡留下了墨寶:“天然圖畫,民族瑰寶”。
天寶古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是曾上贛西北的重鎮,街市繁華,曾以“東西南北門,前後兩條街,四十八條巷,四十八口井,四周竹城牆,四季馬蹄香”略大“會市”飲譽江南,有“小南京”之稱。現保存有明清古建築170棟,風格各異,許多木雕、石雕有著高超的藝術水准。天寶古村明清建築分為宗祠、亭閣、畫錦堂、觀音堂、官廳、民居、石碑坊、寶塔、庵觀寺廟等十大類,外觀為風火山牆翻天井式,內為木結構,分穿斗式、抬梁式,也有穿斗與抬梁相結合的風格式建築,屋頂有硬山頂和歇山頂,有木雕、石刻石雕、磚雕,各式花閣門、花窗、門樓、石墩、石礎雕刻藝術。其中重點保護的有22棟,古石板路總長7375米,古巷43條,古門樓23個,古井36眼,古橋9座,古牌匾25塊,歷史標語23條,圍徑2米以上的各類古樹46棵,古城牆一座,長1486米,護城河一條,長1631.6米,1919年建造的培根學校一所。古村內歷史遺存建築,最早建造年代可追朔到明代,現完好程度90%,建築規模達80萬平方米。
天寶真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唐至清曾孕育出了進士舉人151名,其中進士22名、舉人、解元76名,武舉11名,諸貢139名等,至今村裡保存著皇家賜匾25塊。天寶古村現有一幢創建於1919年的西式洋樓——“培根職業學校”,由墨莊劉氏中最早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劉化成所創辦,是專門培養農業人才的職業院校,在江西省獨此一家。元朝主持設計大京都的劉秉忠和明朝開國名臣劉基(劉伯溫)的祖籍都是天寶,近代民國政府外交部長劉師舜和贛州專員劉已達均出生在天寶。
天寶民間還有俚語“萬載爆竹浏陽傘,天寶妹子不用揀”,形容天寶女子聲音楚楚動聽,性格溫柔,如萬載爆竹、浏陽紙傘一樣出名。
走進古村,墨莊書香四溢,古樟、古宅比比皆是,一條條蜿蜒曲折的古巷牽引你想象昔日古鎮的繁華。作為天寶古村文化遺產主體的傳統民居,是贛西北古鎮村落文化的一個奇異的瑰寶。每一幢古宅,雕棟刻石,花門花窗,雕花石柱石墩,俯拾即是。它凝聚著古人的建築智慧,其建築技藝之高超,規劃布局之巧妙,現代的能工巧匠也不得不對之歎為觀止,被專家譽為“江西第一古村”。
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厚重的人文歷史,以年代久遠、規模宏大、集中程度較高、遺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為依托,使天寶獲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的榮譽。這正是天寶古村獨特的價值與魅力所在。
天寶,盡管名聲不夠響,但它已成為省內外眾多“驢友”、“攝友”的向往之地。天寶,以它的原生態和獨特的文化氣質,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前來考究。天寶,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村落,隨著宜豐旅游戰略的推進,其沉浸已久的輝煌將被世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