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窯灣古鎮

窯灣古鎮

日期:2016/12/14 23:53:35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窯灣古鎮位於徐州新沂市西南35公裡、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與宿遷、睢寧、邳州三市縣一水相連,素有“東望於海,西顧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和“雞鳴聽三縣”之描述。
       
        窯灣鎮自公元618年唐朝建置,已有1300余年歷史,但作為商賈重鎮,卻是由大運河而興。明末清初,中運河開通後,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的窯灣,扼南北水路之要津,成為京杭大運河的主要碼頭之一、南北水運樞紐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國各地的貨物依托窯灣碼頭實現南北流通,有的還遠銷南洋、台灣、日本等地,“日過桅帆千桿,夜泊舟船十裡”。水運的興盛帶動了窯灣工商業的迅速繁榮,在清至民國的鼎盛時期,古鎮設有8省會館和10個國家商業代辦處,美、英、法、意大利等多國商人和傳教士來窯灣經商傳教,鎮上設有大清郵局,錢莊、當鋪、商鋪、工廠、作坊等達360余家。水運的繁榮和工商業的發達,使窯灣古鎮又有 “黃金水道金三角”和“小上海”之稱。


      
        大運河是中華民族交流和融合的橋梁,通過大運河所實現的規模最大、最為頻繁的人際交流,無疑是商人的交流。大運河主要通過商人的交流,促進了南北(包括東西)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種地域文化和外來文化相互接觸、融會、整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統一性、廣闊的擴散性和開放性、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運河文化。所以說,商賈文化又是運河文化的基礎文化,崛起於明清時期的商幫文化,作為商賈文化的重要部分,在運河區域高度發展。
窯灣古鎮的規模,與運河區域的一些大城市遠遠不能相比。但窯灣古鎮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運河文化在窯灣古鎮的典型體現。窯灣古鎮位於中運河中段,其物流輻射面積廣及蘇北魯南,大運河在此與駱馬湖交匯東拐,由於運河與湖水存在落差,水流湍急,逆水需拉纖行船,窯灣古鎮又處於航程中點,南來北往商船均要在此停泊中轉物資,或休憩、補充給養古鎮又被稱為大運河的黃金拐點。如此重要的商業地理價值,南北商家極為重視,雲集窯灣,古鎮遂成運河商賈中心。
萬商雲集,自然形成商幫,商幫文化在窯灣古鎮有其顯著的特征。 


      
        一是會館林立,為大運河古鎮會館之最。商幫以親緣和鄉誼關系相結而成,會館不僅是商幫的標志性建築,也是某一地域商幫形成並成熟的標志。窯灣古鎮歷史上曾建有山西會館、福建會館、蘇鎮揚會館、江西會館、山東會館、安徽會館、河南會館、河北會館等八大會館,位列十大商幫的晉商、徽商、閩商、贛商、蘇商、豫商,魯商均在窯灣建有會館。這些會館均由同籍商人集資所建。在一個古鎮同時存在八家會館,可見商幫在窯灣古鎮的興盛。
        二是各成體系,充分發揮商幫經營優勢。商幫利用親緣鄉誼,實現協調經營,規避內部惡性競爭,增強外部競爭力,爭取利益最大化。窯灣古鎮的商幫,充分利用商幫優勢,形成了各自的經營體系,既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又能充分維護市場秩序,促進市場繁榮。山西商幫的經營以金融業為主,全鎮13家錢莊、2家典當鋪均由山西人創建經營;福建商人以煙絲經營為主,僅吳家煙絲就有5家分店;蘇鎮揚商人則先後開辦五洋公司、美孚石油公司,主要經營日用品;江西商人開辦並經營有7家藥鋪,中成藥遠銷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山東和安徽商人經營碼頭貨船生意,並設有镖局;河北商人經營牛騾等大型牲畜;河南人則從事販運、開作坊。各商幫之間還相互融合,形成了糧行、鹽幫、船行等行幫組織。總之,在商幫的體系下,商人各安其業,維護了古鎮的商業繁榮。
        三是商幫聚集,形成南北文化交融特色。商幫形成的地緣群體,住房、宗教、教育、文化娛樂等均成為群體的需要。眾多商幫雲集窯灣,各具的地域特色文化同時也被帶到窯灣,實現文化的交融。
建築風格的交融。窯灣古建築群不同於平遙古城,也不同於烏鎮周莊,而是建築各具特色,體現南北交融風格。山西會館和山東會館莊重宏偉,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傳統標准模式。福建、江西會館在南方園林布局結構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富麗豪華,生動活潑。山西人住房布局結構嚴謹,呈現山西古建築特色——“天井院”;福建住宅仿南方園林式建築,整體磚木結構,青磚小瓦,院落寬大,吳家大院有四進院落,是古鎮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宅院;江西、福建、蘇鎮揚人住宅多注重室內裝飾,多懸掛家鄉名人字畫。此外還有大戶人家所建北京四合院構造、歐州宮殿式小洋樓,天主教堂則為典型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由此形成了窯灣古鎮豐富多彩的建築特色。
        宗教的多元化特色。有商幫就要有自己的信仰,各地的宗教被商幫帶到窯灣膜拜。山西人建有關帝廟,福建人建天後宮,朝拜媽祖娘娘,蘇鎮揚人供奉孔聖和門神秦瓊、尉遲恭,江西人建逍遙宮,供藥王像、拜岳飛父子,山東人建三義廟,拜劉關張,安徽人供奉如來觀音,河南人建河神廟,願風調雨順。各個行業都還供奉著自己行業的祖師爺。所以,古鎮廟觀眾多,涵蓋釋道儒,供奉的既有北方的關公,也有南方的媽祖,再加上天主教堂和耶稣教堂,真是琳琅滿目。
        文化教育的融匯發展。商幫多注重子女的教育,促進了古鎮教育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匯。如蘇鎮揚人文化底蘊深厚,創辦私塾學館,教育本幫和其他古鎮居民的子女,其他商幫也先後建立學校,極大地提高了當地的教育水平,促使後世出現了參加鴉片戰爭的武舉人臧纡青、抗擊八國聯軍的震遠將軍馬從凱、參與公車上書的舉人陸文椿等窯灣文武名人。窯灣還先後出現了在台灣接受日軍投降的陳宜鼎將軍、新中國第一位進入聯合國的記者、資深新聞人趙立凡、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杲向真等名人和一大片在外鄉賢,這完全得益於商幫形成的優良教育和文化傳統。1938年日軍進入中國後,窯灣商人按照政府要求疏散到全國各地,並形成了窯灣商幫,窯灣文化亦傳播到全國各地,上海、南京、合肥、青島等地至今仍有窯灣街、窯灣路等地名,充分體現了窯灣商幫文化的凝聚力。


      
        民俗、飲食文化的融合。 窯灣古鎮的民俗文化深受商幫文化的影響,夜貓子集市是窯灣特有的商業民俗文化,全國各地的商人在夜市裡交集,各種經營和生活方式得到充分的交融。琴書《打蠻船》極具蘇北魯南特色,傳說《十大巧女》頗具江南風味,皮影戲為正宗山西韻味,巡街打更、拋繡球、茶館揚琴、水龍會等各具地域特色。民俗文化的豐富多彩,使游客有韻味繞梁之感。
        窯灣古鎮的特色食品口味獨特,營養豐富,亦多具商幫特色,窯灣船菜,食材均為河湖時鮮,精心烹調,色香味俱佳,為蘇北廚藝一絕。著名的窯灣綠豆燒原名綠酒,為明朝宮廷御酒,明末由江西籍宮廷御醫趙學敏等傳入窯灣,酒含名貴中藥50余種,如綠豆湯色,為保健佳品,乾隆時定為貢酒。窯灣甜油是清康熙年間,由江西籍名醫宗柏雲和趙學敏,在醬油的基礎上融入養生理念研制而成,有滋陰養腎、增強人體免疫力、健胃美容的作用。窯灣雲片桂花糕的制作工藝及原料亦是由江南傳入,寓意“一年更比一年高”。
綜上所述,窯灣是對大運河文化體現最為典型古鎮。在各地商幫的經營下,南北文化在窯灣古鎮充分交融,造就了窯灣古鎮商貿文化的輝煌時代,在大運河沿岸,能夠充分體現南北文化交融特色,留下如此深刻的商幫印記,窯灣古鎮是絕無僅有的。



      
        近年來,新沂市十分重視對窯灣古鎮的保護開發,編制了《江蘇窯灣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江蘇窯灣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等保護性開發規劃,投入10多億元資金,按照規劃要求,修復明清 古建築1600多間,完成西大街、中寧街、吳家大院、徐家大院、趙信隆醬園店、綠豆燒酒廠、東、西典當、大清窯灣郵局、古碼頭、界牌樓、八大會館、天主教堂等數十處歷史遺存和文化景點的修建工程,打造出十余處船菜館、龍舟驿、三晉別院等主題文化餐飲、客棧,招商了一批特色非遺文化項目、手工藝商業,注重開發傳統民俗戲曲和特色產品,窯灣綠豆燒酒成為全國地理標志產品,趙信隆醬園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保護開發的窯灣古鎮,完好地保存了窯灣古鎮的商幫文化特色,成為一個“美鎮圍田頭,美游好看頭、美景秀鏡頭、美境深心頭、美導好說頭、美趣設謎頭、美食品嚼頭、美產有來頭、美宿好夢頭、美戲出風頭、美名強勢頭、美譽搶龍頭”,中國大運河沿岸最能體現運河商幫文化特色的第一古鎮。
        在注重彰顯古鎮運河文化特色的同時,窯灣古鎮景區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古鎮景區服務管理,先後通過了GB/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國家級旅游服務標准化評估驗收,被評定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 徐州市服務業名牌產品、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中國最佳人文古鎮等,並被國家旅游局正式批復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古鎮景區每年接待游客已超過100萬人,同時隨著中國大運河申遺的成功,必將打造成一個“人要慕名來、車能方便來、喜歡住下來、口水流出來、晚上靓起來、特產裝起來、離開還想來、推薦親朋來”的世界遺產級休閒度假商幫文化古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