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首階段考古發掘出土107件金器

首階段考古發掘出土107件金器

日期:2016/12/14 12:08:06      編輯:古代建築
    昨日,8家中央級媒體探訪“南海i號”考古發掘現場,考古專家在活動中重點介紹了目前的考古發掘成果。記者獲悉,10月底,“南海i號”考古發掘已進入第二階段的沉船內部發掘和文物提取階段。今年5月底結束的首階段表面清淤工作中出土107件金器、5000余枚銅錢、11件漆木器以及大量瓷器等文物。

    昨日上午,記者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的“南海i號”考古平台看到,沉船表面的淤泥已全部清理掉,透過表面殘損的瓷器,可見密密麻麻的碗碟整齊地排列,數量驚人。其中船尾部分的瓷器破損較為嚴重。大小不一的鐵器凝結物,有的顯露出鐵鍋的形狀,但鐵銹嚴重,在凝結物上,還能覓見用於包扎鐵器的竹篾。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孫鍵介紹,12個探方都已完成表層砂土層的清理,基本發掘至沉船船體的上表面。目前發掘深度為1米至1.8米,發掘清理土方共計400多立方米、約800噸重,移除了部分凝結物。今年以來,共出土小件器物瓷器標本623件,漆木器11件,銅錢95組共5000多枚,金器107件,殘損標本2100多件,還有少量動物殘骸、錫壺、銅鏡、銀铤等。其中一件金項鏈,純金打造,镂空花紋,十分精美,具有典型的異域風格,體現了工匠高超的手工技術。“這件金器比之前發現的金器更貴重精美,藝術價值更高。”孫鍵說。值得注意的是,在器物品種上除具有相當數量的瓷器外,金屬制品、錢幣、漆器以及金器、銀铤等貴金屬的大量存在對判斷沉船的背景與性質具有重要影響,由此可判斷沉船為中等規模遠洋貿易商船。

    目前,船貨和船體整體結構開始暴露,“已經顯示出我國古船特有的多重魚鱗搭接結構,船首上翹起弧,船殼極具中國古代福船特色的多重板構造。”孫鍵介紹,已發現揭露的最大船寬約9.55米,船長21.58米,屬於短肥型船。已發現的船體隔艙12道,各艙的跨度在1.2米至1.8米之間。船的木材已進行初步鑒定,經過切片確定船的上表面基本是南亞松。此外,船載貨物品種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除艙內貨物外,部分貨物是甲板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