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罕見元代古建重現麗影
日期:2016/12/14 12:01:12   編輯:古代建築 眉山東坡區高豐村報恩寺,一座被農田包圍、略顯破敗的寺廟。然而,寺廟前的一塊石碑卻顯示,報恩寺在2006年就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為,這座木結構的寺院建於元代,距今已有近700年的歷史。
歷經數百年風吹雨打,報恩寺年久失修、垂垂老矣。去年12月開始,報恩寺維修保護方案終於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批,開始啟動維修。歷時7個多月,古老的寺廟終於重現昔日風姿。
它是川內罕見的元代建築
7月底,熱火朝天維修了大半年的報恩寺,終於安靜了下來。寺院大殿,曾經斑駁的木柱已經重新刷漆,被白蟻蛀空的斗拱等構件,也已經重新更換。
侵入寺院保護范圍的一座破舊民房,也已經拆除。東坡區文管所所長楊宇春介紹,報恩寺維修已經完成,目前正等待省文物局等相關單位驗收,便可重新開放。
記者了解到,報恩寺始建於唐代,相傳是一位姓王的信士為報母恩而建。後來歷經圮廢,現存的建築為元代泰定年間(1327年)重建。報恩寺如今僅存大殿,卻濃縮了古代建築的特色。楊宇春介紹,“報恩寺在很多營造手法上,保留了宋代的建築風格。”
記者看到,報恩寺大殿木結構是單檐歇山式屋頂,抬梁式梁架,有12架椽。前檐下施斗拱9朵,斗拱為二出挑。柱頭卷殺為倒鐘形,大殿下方,石砌了須彌座台基……”這樣的風格,讓大殿看上去大氣莊重,而大殿外間的叉手扶脊、斗梁結構等,無不工藝精巧、匠心獨到。
殿中,左右兩邊還有兩根柱子,上面各盤踞著一條飛龍。而大殿粱上的題記依然明顯:年號為“……泰定四年……”
楊宇春說,報恩寺之所以能夠成為“國保”,就在於它是一座完整保存的元代木質古建築,再加上四川現存的明代以前古建築本就稀少,因此報恩寺就成為研究四川境內宋元建築藝術不可多得的實證。
全面修復比以前更“舊”
然而,歷經數百年風雨的報恩寺,因為一直處於田壩這種潮濕環境,再加上自清代以來就沒有進行過落架大維修,“一身重病”毀損非常嚴重。楊宇春說,報恩寺的毀損主要是蟻害嚴重、導致大部分木結構已經腐爛。再加上潮濕的腐蝕,大殿四個鳌角已斷裂。
此外,根據“國保”單位的相關規定,報恩寺旁的一處民房,處於報恩寺的保護范圍,而寺廟南邊的一處林地,也已開始侵入大殿的中軸線。步入暮年的報恩寺,必須進行維修和環境整治。
讓文保人員沒想到的是,當他們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批復開始啟動維修時,才發現報恩寺的毀損遠超預估。楊宇春說,“以前我們預計需要維修的斗拱只有40個,但揭開梁瓦後才發現,幾乎所有斗拱構件都有蟲蛀、腐蝕等病害。僅斗拱一項,增加的維修量就有195個。”
為了能滿足古建維修原材料、原工藝、原結構、原形制的“四原”原則,這些斗拱全部被編號後才進行拆除,更換掉朽木以後,再完全按原來的結構一一復原。而新構的木材,也幾乎全是報恩寺修建時采用的柏木和杉木,為了防潮、防腐和防風化,木材還全部經過了防蟲藥劑浸泡、噴塗和注射等處理。重新更換的斗拱,樣式和材料被要求嚴格按舊物制作,圍板部分的刨光和浮雕花飾,甚至木材外表的油漆刷幾遍都有嚴格要求。
為了讓報恩寺更有古舊的韻味,此次維修還新增了不少項目。楊宇春說,以前報恩寺大殿木柱外表一直采用的是油飾地仗。不過數百年以後,地仗開始空鼓、起層、翹殼,既不能繼續保護木柱,也有礙觀瞻。
此次維修,便要根據現行古建維修規范清除清飾地仗,采用桐油鑽生工藝重新刷漆制作。而以前給報恩寺的階沿設計的是青砂石,後來發現大殿柱礎和地面均為紅砂石,風格略有不一,不符合古建維修規范,便重新統一為了雅安優質紅砂石。
楊宇春說,報恩寺此次修復,除了主體工程的維修加固以外,還拆了違建、修了圍牆,完善了防雷和防蟲等保護環節。未來開放的報恩寺,將重現宋元木質建築古樸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