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市將通過規劃引導、成片保護試點、設立優秀傳統建築保護專項資金等措施加強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傳統建築的保護管理。這是市政府日前出台的《石獅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傳統建築保護管理工作實施方案》指出的。
《方案》指出,我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傳統建築保護管理工作遵循“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分類管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同時,堅持“兩結合”的原則,即“做到有效保護歷史風貌與改善市民居住條件相結合、提高城市環境質量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
總體目標是:緊緊圍繞石獅市宜居環境建設的總體目標,深入挖掘我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傳統建築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通過高起點規劃,建立健全工作機制進行有效的保護利用管理,逐步恢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傳統建築的歷史風貌,建設歷史文化精品工程,促進我市文化、旅游、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
在工作內容,主要做到:
摸清家底,實施分類保護管理。對全市歷史風貌區、優秀歷史建築、傳統民居(以下統稱傳統民居)進行普查,對保護現狀、使用利用、產權歸屬等情況登記、造冊入檔,建立傳統民居檔案庫,設立傳統民居保護名錄。在普查、登記的基礎上,開展分類保護管理工作。對列入優秀歷史建築保護范圍的建築,要按照“市民、社會推薦,部門篩選,專家評審,政府批准”的程序予以認定。對列入保護范圍的建築,在部門勘察的基礎上,確定具體保護類別,建立保護檔案信息庫,設立標志和建築銘牌,並對實施保護的情況進行監督、指導。
完善管理制度,嚴格日常監管。由保護管理委員會牽頭擬訂報市政府批准出台《石獅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管理暫行規定》,對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的認定、修繕整改、利用開發、保護措施、管理機制等進行詳細規定。
規劃引導,科學保護。根據石獅市城市總體規劃、歷史文化及旅游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加快編制全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規劃。
通過規劃的細化,進一步明確每個歷史風貌區的風貌特色及保護准則,劃定核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並由相關部門共同確定風貌區內每幢建築的“拆、改、留”性質,提出各類建築規劃控制及環境景觀保護的具體要求,使風貌區的保護更具可操作性。
推進成片保護試點,探索保護利用新路。運用現代化的理念和技術,維護歷史建築的使用價值,延續歷史建築的生命周期。要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專家把關,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開發運營與管理模式,運用市場化手段。
整合社會資源,建立並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推進石獅城隍廟歷史文化街區、永寧老街等若干個成片保護利用試點的工作,力爭早出成效。規劃建設石獅市古民居異地保護集中展示區。
根據《方案》,我市將出台配套政策,鼓勵優秀傳統建築業主回遷居住或對建築使用功能進行適當置換和改造,利用優秀傳統建築改造為私人博物館、藝術館或開辟為旅游景點、民宿等進行合理利用,促進優秀傳統建築的持續保護。
挖掘和發揮優秀傳統建築的文化底蘊。設立優秀傳統建築保護專項資金,主要用於優秀傳統建築維護、保護修繕和歷史文化風貌區基礎設施改造的資金補助等。
另外,市政府將設立優秀傳統建築的建築構件集中保護的專門存放點,對因片區改造、項目建設等需拆除的優秀傳統建築上的具有一定利用價值而一時未能重新利用的建築構件,進行集中存放管理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