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記者陳荞)昨天,八達嶺特區辦事處發布消息稱,八達嶺長城未開放段搶險加固工程通過文物部門驗收,歷時4年多的工程終於竣工。這意味著八達嶺長城未開放段新增了3700米,但該段新修復長城暫不具備開放條件,尚無開放計劃。
八達嶺南北兩側的未開放段長城,由於自然和人為等因素,破壞嚴重,特別是條石壘砌的牆體和殘存城磚牆體,坍塌嚴重。2006年6月10日開始,北京市文物局和八達嶺特區辦事處共同啟動了八達嶺長城未開放段搶險加固工程。工程共分兩期,首期對南段1245米進行搶險加固,二期對北段2455米進行搶險加固。
按照“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工程以排險和補坍為主。除去散落在長城兩側的磚石,新使用的方磚、條磚、毛石、異型磚均按照現存實物定制;出水口、基座條石等新補配的石構件均按原狀制作;各城樓券洞、垛牆、宇牆、牆體開裂處,均采用灌注傳統白灰漿封固處理等。
另據了解,在施工過程中,累計出土明隆慶三年紀事碑兩塊,隆慶四年紀事碑一塊以及石雷、石炮彈、磚雕構件、長城日常維修工具等一批長城文物,現出土文物已經由長城博物館收藏。
>>修復故事
工人每次只能背3塊磚上山
八達嶺特區辦事處負責人說,整個工程由市文物古建公司專門的工程隊承擔。由於未開放段長城地處深山,許多地段坡度達70度,任何現代化機械都無法使用,工程面臨重重困難。加上長城冬天的氣候條件很是惡劣,山溝裡零下十多度,大風能達到七八級,所以長城未開放段的搶險加固工程在每年的11月中旬到來年的3月份都不得不停工。
但是,更困難的是材料搬運。據悉,在整個施工過程中都必須采用人工搬運這種最原始的方法。
“很多地方汽車根本進不去,都是羊腸小道,只能把磚石等材料卸下來,再由工人一塊塊搬運到城樓頂”,該負責人說,由於磚石太沉,搬運工人每次只能用磚架背3塊磚,從汽車卸材料的地方走到山頂,平均每次都得走1公裡多,“工人們風吹日曬真的很辛苦”。“但恰恰是這種最原始的苦力修復了萬裡長城” ,該負責人說,通過人工搬運,共清理碴土5800方、運入條石600方、白灰3000噸、水6000噸、各類磚13萬塊,共維修9座敵樓、7座敵台、17個便門和3700米牆體。 本報記者 陳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