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發現精美絕倫清代木雕
日期:2016/12/14 11:58:11   編輯:古代建築東安縣白牙市鎮鐵爐村的一處古民居
記者隨東安縣考古專家一行,探訪了位於東安縣白牙市鎮鐵爐村的一處古民居。這裡高牆大院、雕梁畫棟讓人迷戀,尤其是那些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各式木雕,更是讓人歎為觀止。
鐵爐村位於白牙市鎮的河對岸。紫水河半繞了村子,碧水如鏡,古民居就座落在紫水河畔,風景優美,綠樹成蔭。沿著鋪著石板道路拾級而上,走進古民居建築群,只見高牆大院,雕梁畫棟,巷道幽深,瓦檐支柱造型多樣美觀大方,屋檐門楣上雕有風格各異的吉祥物和花卉圖案,石刻花紋條理清晰,整座建築群氣勢恢弘、古香古色,是典型的湘南農村古式建築。在路邊隨處可見石柱、石磨、石臼、牆磚等毀棄在雜草之中,牆壁上一些革命語錄和集體記工分字跡清晰可見。古民居因年代久遠,人去樓空,缺乏管理,院落有些破敗,片片斑駁,雜草叢生,殘缺褪色的青磚瓦樓訴說著滄桑的歷史,但難以掩飾工藝的精湛,可以窺見昔日此地的繁華與輝煌。很難相象,在離縣城這麼近的地方居然隱藏著一座規模驚人的連片古民居。
村民蔣央生告訴記者,鐵爐崗古民居所在地是鐵爐村5、6組,這個院子村民都姓蔣。清朝睌期,其先祖打漁來到這裡,見此處山青水秀,就從廣西苕村搬過來定居。原先古民居前面是一個碼頭,是湖南通往廣西的交通要道,先民依據要地經營鹽生意,殷勤儉樸,發家致富,建造了此處連排別墅群。
據族譜記載,鐵爐崗古民居建築群建於清未,是當時的一個德高望重的族人一手繪圖建成,占地3000多平方米,共三排21棟,呈長方形,像連排別墅群,每棟房屋單獨成院,巷道相連,側門進出,有主樓、廂房、天井、照牆等。
蔣央生介紹說,原來古民居建築群規模大,院落錯綜迷離,外來人走進去根本出不來。當年破“四舊”和大煉鋼鐵時,有幾座古建築被毀,現在原有村民都到古宅外建了新房子,都搬出去住了,只剩下幾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留在老房子住。因大部分房間沒人居住,加之管理不善,一些石墱、石柱、木刻被盜,古民居損壞嚴重,亟需保護和維修。
沿著古民居轉了一圈,整個院子很空蕩、安靜。在院子後面遇到村會計蔣秀俊,他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並給我們當向導,介紹說此處古民居縣裡早幾年前做了規劃,上報了古民居建築保護開發計劃,准備做古民居旅游景點開發,因前期維修資金較大,縣裡財政困難,此事一直耽置下來。這裡的古民居節假日有很多人來參觀拍照,長沙一所大學的教授每年都帶學生來此處調研,拍了許多照片。
蔣秀俊帶領我們走進73歲的唐戊英家,她家房屋用條石作基礎,側門用打磨精細的長條石砌成,上面有塊匾額,字跡被蒙住看不清楚,側門前建瓦檐,有點破舊,支柱是鯉魚、蓮花、圖案造型,栩栩如生,十分精美。走進屋子,房屋格局一主樓兩廂房,主樓正前面是照牆,塑有獅子動物造型,不怒生威,案格裡繪有人物、山水、花卉圖案,光彩照人。廂房間是天井,青條石砌成,采風透光,寬敞明亮。廳堂采用穿斗式木構架承重,檩、枋、梁、柱用料考究,石基座雕刻獅子動物造型,工藝精湛。廳堂地面三合泥鋪就,平整干燥。最奪人眼球的是屋內木雕,主樓內梁檐、窗棂、家俱和廂房隔板上都雕刻著精美的神話、寓言、歷史故事和寓意吉祥的花鳥蟲魚獸等內容,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古色古香的木刻佳作,匯集了陰刻、陽刻、浮雕、镂空雕、透雕、圓雕等多種雕刻技法,有方形、圓形、扇形、角形等各種布局,技法精致,十分講究,彰顯古民居源遠流長的儒家道德思想和湖湘文化印記。
“我在這座房子裡生活了60多年了,一直保持著原來的樣子,未做任何改變,我捨不得搬出去住。”唐戊英老人飽含深情地說,她對古宅的依戀之情,溢於言表。她也道出了自己的難掩之情,因屋高瓦漏,現在撿瓦的師傅都請不到,一旦下雨就會漏濕房屋,影響居住,古宅的安危成了她的心頭之患,希望國家能對古民居采取保護措施。她居住的古宅因保存完整,木雕精美,每年都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拍照。我們又走進了83歲老人顏冬桂家,她正在洗菜,耄耋老人精神矍铄,手腳利索。她家四世同堂,現在老人一個人住在古宅裡,不願搬出去住。她家木雕同樣精致、美麗,十分完整。顏冬桂老人說,這座老房子是祖傳之屋,她結婚後一直住在這,前些年有文物販子出高價要買木雕,她堅決拒絕,放話給文物販子,只要她還住在這,天高的價格都不許賣掉祖傳的一木一物,要讓它世代傳下去,成為一筆精神財富。
同行的考古專家劉耀輝告訴記者:“東安及附近的古建築我走遍了,鐵爐崗古民居的木雕是保存最完整、工藝最高、規模最大的,而且造型豐富,技法高超,堪稱湘南木雕的傑出代表,具有極高的保護和觀賞價值。”
據悉,湘南木雕歷史悠久,因產於湘西南而得名,最盛名於清未民國時期,常被用於建築和各式家具上,題材內容多數來自民間為人們所喜愛和熟知的神話傳說、寓言、歷史故事等,利用誇張、變形等手法,采取多層镂雕、深淺浮雕、透雕、圓雕以及陰陽線刻表現形式,將各種形象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