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氏塔塔身現清代大修的痕跡
日期:2016/12/14 12:00:33   編輯:古代建築在慈氏塔上發現的清代修繕痕跡
來自湖南、北京、四川、山西等地的考古專家來到正在大修的湖南現存最早的古塔岳陽慈氏塔考察。專家一行登上正在施工的古塔時,看到了清代大修古塔時的痕跡。
清代如何修復古塔
慈氏塔位於洞庭湖邊西南,塔為磚石結構,樓閣式,八角七層,通高39米。寶塔雄視洞庭湖,為“巴陵勝狀”之一,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負責大修工程的岳陽市文物管理處副主任歐繼凡指出一處清代大修時的痕跡說:“塔檐處的磚因風化有一半會掉落,清代在修復古塔時是用鐵釬將一半新的磚塊固定在缺損處。”維修人員解釋道:“塔身外面的磚風化剝落了,但還有一部分埋在塔身裡,由於受限於工具,不能將嵌在塔身裡的半塊磚剔除出來,清代只能用這種方式修復古塔,現在可將嵌在塔身裡有磚全部取出,換上整塊新磚,就不再需要鐵釬了。”
古錢將重新放回塔內
據介紹,慈氏塔大修工程於2014年4月底正式開工。按照維修方案和工作計劃,要對慈氏塔塔頂進行整體落架,同時還要對塔身受損、風化的建築構件及部位拆卸、剔除。
今年8月,在塔頂覆缽表面發現八組銘文,其中落款為“大宋治平三年”,即1066年。當地文物部門依此推斷,慈氏塔距今已有949年的歷史,為省內現存最早古塔。8月下旬,在塔頂第二層相輪內又發現古錢幣。古錢幣用布條串成串,放在一個長16厘米、高約25厘米的方龛中。經專家鑒定,這些古錢幣共有20個類別,1000多枚,始於“開元通寶”,止於“治平元寶”,大部分出自宋代早中期。
“本次大修時,這些錢幣將被重新放入古塔內”,在施工現場,歐繼凡介紹,“用於修復古塔的青磚購自安徽,從塔身裡剔除的半截古磚也不會隨便丟棄,將用在古塔外牆上,以達到對古塔‘修舊如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