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沈陽故宮清朝龍興聖地“歲修”

沈陽故宮清朝龍興聖地“歲修”

日期:2016/12/14 11:55:41      編輯:古代建築

沈陽故宮,富麗堂皇,威嚴大氣,巍峨壯觀,氣宇軒昂

沈陽故宮,富麗堂皇,威嚴大氣,巍峨壯觀,氣宇軒昂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急劇變革的一年。李自成被清軍打出北京,大清王朝成為北京皇宮的新主人,原住在沈陽故宮的順治皇帝遷到了北京。從此,盛京(沈陽)成為大清陪都,受到特殊重視和保護。特別是在乾隆年間,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維修和增建,增建了作為東巡時皇帝和皇太後使用的行宮,翔鳳、敬典、崇谟等收藏宮內物品的樓閣,以及盛京太廟、收藏《四庫全書》的文溯閣、戲台等。今天,我們看到的沈陽故宮全貌,正是在乾隆時期加以完善的。也正因為如此,沈陽故宮的“歲修”顯得愈加重要。“歲修”是清代的建築養護制度,是指每年有計劃地對各種建築工程進行維修和養護。

    建國後,沈陽故宮得到了有效保護。尤其是近四年,故宮的“歲修”規模和質量更是空前的。

    “歲修”開工選擇吉日

    清入關後,盛京宮殿作為清朝的“龍興聖地”仍設官駐守,但畢竟不再是政治中心,許多建築因長期閒置而破損失修。

    清初時便有規定,為“歲修”制定了錢銀標准,凡使用200兩白銀以內的物料,以及匠夫工價在十兩以內的工程由掌關防官主持,而工人則由盛京工部派給“千丁人夫”。所用的畫油飾顏料、桐油等,都要到盛京工部領取。同時,為了保證“歲修”質量,工部要派官員進行監工。順治十三年(1656年)形成了正式的“歲修”定制,凡遇隨時進行的“歲修”,都由盛京工部主管。

    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東巡時,看到盛京皇宮有了殘破之處,於是又制定了嚴格的“歲修”制度。特別是到了乾隆時,他把文德坊和武功坊兩牌樓與盛京皇宮的主要建築等同看待,每次東巡盛京前,盛京工部都要對清寧宮、崇政殿、大政殿、大清門、文德坊、武功坊牌樓進行修理、粉飾。

    沈陽故宮“歲修”對象多種多樣,涉及宮殿建築主要為修房頂、鋪地面、做油飾等。到了嘉慶、道光、同治時期,雖然仍然沿用“歲修”制度,可是由於財力不足,“歲修”逐漸萎縮,建築也日趨凋零。

    修舊如舊凸顯厚重

    沈陽故宮東路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是國內獨一無二的帳殿式帶有典型滿族特色的建築。大政殿坐北朝南,十王亭呈燕翅排列,南寬北狹,錯落有致,如眾星拱月一般簇擁著大政殿。

    因為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在大政殿上演,如皇帝即位、頒布诏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因此,沈陽故宮對於大政殿的維修顯得格外重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