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新安船時代的韓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
日期:2016/12/14 11:30:46   編輯:古代建築韓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與我國有很多相似之處,起步雖晚,但發展迅猛,受到國際學術界的矚目。1976年,韓國新安海域發現一艘體量巨大的古沉船,命名新安沉船,韓國水下考古得以起步。以此為契機,1981年,韓國在全羅南道木浦市成立國立文化遺產研究所木浦保存處理所,此後的8年,從新安沉船打撈出2萬多件中國元代陶瓷器,800多萬枚,重達28噸的中國銅錢,1000多件紫檀木等大量水下文物,都在該所保存。新安海域發掘也成為韓國最早進行的水下文化遺產項目。 新安沉船是中國元代古船,因此韓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一直以來都很重視與中國有關方面的合作,1992年中韓建交前,兩國就已在海洋文化遺產領域有了學術碰撞。早期的交流互動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2010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受韓國國立海洋文化遺產研究所的邀請,赴韓參加了“中韓兩國水下考古學發展與現狀的學術研討會”,開啟了中韓兩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機構間的正式學術交流。此後,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與韓國國立海洋文化遺產研究所雙方簽署了正式的交流意向書,並於2011年,2013年和2014年舉辦了三屆學術會議。2015年第四屆韓中水下考古學國際學術大會由韓方承辦,獨立建制後並入了國博水下力量的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繼續履行交流意向書,派出代表團參加會議,對韓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本情況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 專業機構 1994年,國立文化遺產研究所木浦保存處理所改名韓國國立海洋文化遺產研究所(NRIMCH),隸屬於韓國文化遺產廳的韓國唯一國家級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機構正式成立。其內設的海洋遺物展示館亦是韓國唯一的海洋博物館。除水下文化遺產調查、發掘外,研究所還在古代沉船和傳統韓國船舶的復原、木質文物保存、海洋文化遺產的收集與管理、海洋交流歷史與民俗研究、國際交流等多領域開展工作。 研究所早期的水下發掘多與韓國海軍方面合作。2002年起,研究所建立起了自己的水下考古發掘力量,開始獨立進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到目前,研究所共開展水下文化遺產調查發掘項目17個,發掘沉船遺址8處,提取出水文物45617件。此外,研究所還建設了水下考古工作船兩艘,並已開始在泰安建立分支機構“西海文物保管樓”以便西部沿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預計2016年落成。 韓研究所與我國的水下中心屬性相似,均屬於國家級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專業機構。由於韓國土面積較小,沒有地方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機構,與我國“國家主導、地方支持”的水下工作模式不同,其相關工作基本由國立海洋文化遺產研究所全權負責,相應形成了調查、發掘、保護、研究、展示的一條龍工作流程。因此,其110名員工不僅包括行政人員、水下考古隊員、文物保護專員,還包括海洋科技工程師、博物館專員、考古船管理人員和船員等。 水下考古與出水文物保護 截至目前,韓國已開展主要水下調查、發掘項目共24個,發掘沉船14艘。早期的除新安沉船發掘,還有莞島11世紀中期高麗沉船發掘,發現陶瓷器3萬多件,該船是韓國發現最早的古船。1992年,珍島出土一艘長16.85米、寬2.34米中國宋朝大型獨木舟。木浦達裡島13—14世紀高麗沉船發掘、務安道裡浦14世紀後期高麗沉船發掘,共發現高麗青瓷600多件;群山飛雁島11世紀高麗沉船發掘,發現高麗青瓷3000多件;群山十二東波島11世紀高麗沉船發掘,發現高麗青瓷6000多件 (蓬萊歷史文化研究會, 2007)。近期的項目則包括泰安馬島4號朝鮮時期沉船的發掘,出水文物3000余件(該區之前四艘,包括泰安船,馬島1、2、3號船全部為13世紀的高麗沉船);珍島鳴梁大捷路海域出水大批形制新穎,保存情況上佳的精美瓷器;安山大埠島2號船則是灘塗中發現的保存完好的高麗沉船。新安沉船的檢測和文保工作也從未停滯,專業人員一直致力於應對船板酸劣化的有效辦法。 出水文物保護方面。持續監測和保護實驗研究是韓國同仁的主要工作方式,以新安沉船為例,從1981年船板出水到1994年進館展示,木材的脫鹽、浸泡花費14年時間。1994年進館後到2004年的十年間,研究所對船體進行復原展示,到2014年,復原船體已經暴露在空氣環境下20年。20年間,研究人員保持了對船板的長期監測。近期觀察和分析檢測結果表明,船板表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酸劣化,為應對這一國際性出水木質文物保護難題,他們做到了早發現、早應對,在船體三個部位采用不同化學方式進行實驗性保護處理,相互對比並持續跟蹤,有望在酸劣化現象對船材保護造成實質性破壞前,攻克這一技術難題(車美永, 2010)。 公眾展示 韓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特別重視公眾宣傳與展示,研究所下屬的海洋遺物展示館是整個機構的核心部分。該館通過各種船舶、文化財產、與海洋有關的資料、海邊漁村居民的生活文化等展覽,保護和再現韓國的海洋文化遺產。此外,位於康津郡的高麗青瓷博物館集中展示了韓國出土的高麗青瓷和瓷窯遺址。國立古宮博物館、中央博物館等大型綜合博物館也都有水下文化遺產展示。 除博物館展示宣傳外,韓國法律明確對提供水下遺存線索和上交出水文物的民眾實行公開表彰和金錢獎勵。2014年起,研究所開始將宣傳教育工作深入“漁村合作社”或者“海岸警衛隊”這樣的前線組織,制作簡易精美的宣傳頁冊隨工作區域派發。根據發掘出水文物的價值,提供文物線索或上交文物的百姓能夠獲得不菲的金錢獎勵。韓國給文物“定價”的做法看似與一般文物保護工作習慣不符,卻極大地提升了老百姓主動上報線索或提交文物的積極性,僅2014年一年,民間主動提供水下文物線索16條,比08-09年的年均5.2條線索有了巨大提升。相較國內立法明確實施困難的現狀,韓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獎勵機制便於實施,行之有效。 韓國考古船 為配合工作開展,韓國2012年建成其首艘水下考古專業用船“努力安”號(Nurian),船長34.6米,重290噸(滿載600噸),吃水2.9米。船只采用燃油動力,四錨定位系統,配有四個絞盤。船上有潛水員下潛區域、管供潛水集控間、文物臨時存放倉庫、會議室等工作專用配套區域,還有折吊臂、減壓艙、多功能升降梯、空氣壓縮機等水下考古工作專用設備。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水下考古工作除水肺潛水裝具外,還使用水面供氣需供式潛水裝具。管供潛水采用雙氣源供氣,安全性更高;有線通訊可實現交互式語音、視頻通話,便於水面觀察控制;充沛的供氣量使得下潛深度和作業時間易於延伸。配合靈活機動的水肺潛水,無疑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務。除努力安號以外,研究所還有一艘18米長18噸重的調查船“海缪斯(Seamuse)”號。 中韓交流 中韓兩國自古一衣帶水,海洋文化遺產相通共融,近年來,隨著韓中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水下文化遺產領域人員往來日趨頻繁,雙方合作日益增多,合作的成果亦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除了常規的互訪、參會,雙方每年都會派遣年輕水下考古工作者參與一到兩個合作方國家的水下考古項目。比如韓方2015年派員參與了“南海I號”和上下川島項目。這種業務合作模式既有益於建立良好的長期交流合作關系,還能夠鍛煉本國水下考古新生力量,學習國際先進經驗,為自身創造受教的機宜,並且昭示不斷增強的國家文化實力。站在我們的角度上看,擁有著豐富的水下文化遺存,加之近年水下文化遺存保護工作上的進步與發展,國際同行渴望了解我們,渴望與我們有合作和交流。具有針對性地與國際同行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互通有無,將為我國水下工作的成果展示和國際推廣打開局面。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其所拓展的無限合作潛能,我們就能最大化發揮區位、政策及資源優勢所賦予我們的重要角色,成為區域乃至國際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主導。 2016年10月,新安沉船發掘四十周年紀念國際會議將在韓國召開。40載的發展與探索,韓國的水下考古同仁在不斷前行獲取新發現的同時,十分注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持續監測及宣傳展示。以新安沉船為代表的一系列沉船及出水文物雖然早已不是新鮮物,但是與之有關的科學研究、保護工程和公眾展示卻從未中斷,屢翻新篇,後新安沉船時代的韓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勢必在深入研究和技術進步中愈發成熟。 (來源:中國文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