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順老司城遺址出土文物首次公開展出
日期:2016/12/14 12:02:47   編輯:古代建築 公元939年,永順土司王彭士愁率一萬兵馬,大戰南楚王馬希范,無奈兵敗。千年之後,征戰之地硝煙散去,唯留重達2500公斤的“溪州銅柱”,講述著當年戰場的風雲變幻。
“溪州銅柱”出現在永順老司城遺址博物館臨時陳列,與遺址出土的多件文物一起,向“土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與會專家開放,呈現了彭氏土司800余年歷史興衰。
彭士愁戰敗,與馬希范在酉水河畔歃血會盟。他們以銅五千斤鑄柱,並銘刻盟約於柱上。溪州銅柱高4米,重2500公斤;柱身為中空八面體,原柱內用鐵錢填實。永順縣文物局副局長雷家森介紹,“銅柱盟約”規定各自所轄地域,互不進犯,馬希范不得在土司所屬諸州內任意征收捐稅、拉夫派差、強買土特產等。從此,彭士愁擁有了二十州的合法司法權,並兼任都誓主。
永順縣文物局副局長雷家森認為,“銅柱盟約”在維護中央王權大一統的前提下,給予了彭士愁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高度的自治權,開創了中央王權與西南諸蠻一種新的關系模式——土司制度。
永順老司城遺址博物館臨時陳列共分解讀老司城、永順土司尋蹤、土司治後的文化傳衍等部分。即將在今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的老司城遺址博物館,將進一步展示老司城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土司制度的發展流變以及獨特的土家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