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西安漢長安城遺址開發成地產商盛宴

西安漢長安城遺址開發成地產商盛宴

日期:2016/12/14 21:14:47      編輯:古代建築
 得知自己所居住的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將要被保護開發的消息,60多歲的講武殿南村的村民老林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即使以後家裡的地被征走,也希望能夠有一塊得以生存的土地,不會因此沒有飯吃。

  和老林有同樣擔心的還有5.76萬人。
    據了解,目前居住在總面積達75平方公裡的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的5.76萬人,隨著遺址的開發將面臨被拆遷的命運。
    西安市一位政府官員預計,本次項目光拆遷資金將超過100億元,而其資金來源則將以土地出讓資金為主。這意味著漢長安城遺址的開發也即將成為房地產商的盛宴。
    資料顯示,漢長安城遺址總規劃為75平方公裡,其中遺址保護區面積約37平方公裡,剩余的38平方公裡將通過土地出讓獲得收益。目前漢長安城遺址附近的住房均價為每平方米3200元左右,後期隨著地產、產業項目的入駐,價格上漲幅度將超過兩倍。
    如此高昂的價格,讓老林等面臨被拆遷的漢長安城遺址的居民擔憂,他們或許將再也無法通過購買當地房屋,回到其世代居住的地方。
    西安城中再無村
  從今年起到2020年,西安市將設立特區,對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進行保護建設。8月3日,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魏民洲主持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建立保護特區的規劃。
    記者了解到,8月6日,陝西省文物局專門為此召開了申遺工作的安排會議。這意味著漢長安城遺址建設的啟動項目——投資額為75億元的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目前已經開始著手准備。本次申遺主要包括開展文物保護展示、環境整治工程,建保護管理機構、建檔案資料、安防系統等工作。西安市將在2013年6月之前完成所有申遺工程和工作,屆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專家將來進行考察。
    申遺工作只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未來的重點將是對遺址內居民的搬遷安置工作。
    數據顯示,被規劃的漢長安城遺址內目前常住人口為5.76萬余人。隨著漢長安城遺址的建設,這些居民住房將在2015年12月全部拆遷。
    即將被拆遷的區域,是西安市最大的城中村。1961年,漢長安城遺址被選為國際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以來,這裡沒有任何的工作及商業開發。在這裡,幾乎見不到超過3層以上的建築,通往市內的公交車少之又少垃圾堆和廢品收購站隨處可見。
    西安市規劃局的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目前居民安置工作還沒有開始,相關的拆遷政策和補償文件也沒有出台,而搬遷工作主要是在2014年~2015年兩年時間完成。
    按照規劃,漢長安城遺址特區將在啟動范圍內的基礎設施,最後終將建成考古遺址公園,西安市這塊最大的城中村也將消失。
    西安市一位政府官員預計,本次項目光拆遷資金將超過100億元,而這個資金來源將以土地出讓資金為主。關於具體的拆遷費用和資金來源問題,記者多次聯系西安市相關負責人,不過並沒有得到回應。
    誰是受益者?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發展咨詢中心主任張寶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西安遠景目標是建設國際化大都市,並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而長安,早在唐代就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因此張寶通於2005年就向當地政府提出了“復興皇城計劃”——將西安城區此前在周、秦、漢、唐的輝煌重新再現出來。不難理解,建設漢長安城遺址特區,正是站在構建國際化“大西安”的背景之上,藉此西安的城市版圖將足足增長75平方公裡。
    張寶通認為,保護漢長安城遺址已經喊了很多年,但都沒有實質性進展。現在的規劃已經明確出來,主要原因正是在於,西安市副市長段先念打造的“曲江模式”運動到曲江新區、大唐芙蓉園、大唐不夜城、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等多個項目上,均被政府認可。
    但是,上述文化項目建設的同時,周邊地價迅速飙升,這也使得“曲江模式”飽受诟病。資料顯示,曲江新區每畝土地2003年的價格還只是30萬~50萬元,而到了2009年,每畝最低出讓價格已經達到了300萬元,6年時間增值了10倍。而在目前,曲江新區已成為西安市高檔別墅的集聚地。
    再以大明宮遺址公園為例,目前,西安市大明宮區域,到處都是一派火熱開發的景象,萬科、華遠、萬達、中建等多家地產龍頭紛紛在此搶地開發,而且定位多位中高端樓盤。從大明宮遺址公園2008年開建到2010年10月開園,再到現在,周邊的房價也呈現出節節高升之勢,房價由此前的每平方米4000元~5000元左右,上漲到目前的每平方米8000元~12000元左右。
    “我們目前在大明宮的這個項目,是萬科在西安的最高端項目,將在8月底或9月初開盤。”西安萬科大明宮項目職業經理王莎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樓盤的價格目前並沒有確定下來,但預計均價將在1.5萬元/平方米左右。
    那麼漢長安城遺址的開發情況又將會如何呢?按照規劃,西安市政府將成立西安漢城投資有限公司,承擔漢長安城遺址特區保護的項目招商、投融資、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管理工作。遺址總規劃為75平方公裡,其中遺址保護區面積約37平方公裡,剩余的38平方公裡將通過土地出讓獲得收益。
    有業內人士預計,漢長安城遺址內剩余的商業開發,依然會由房地產企業進行主導開發,未來受益潛力巨大。資料顯示,目前漢長安城遺址附近的住房均價為每平方米3200元左右,後期隨著地產、產業項目的入駐,價格上漲幅度將超過兩倍。
    目前,漢長安城遺址的項目招商並未啟動,但從曲江新區、大明宮等項目建設上,已經能夠看到未來漢長安城遺址建設的“驅動器”——房地產項目依然是項目建設的主導和主要資金來源。
    5萬人大拆遷挑戰
  在西安市雄心勃勃打造漢長安城遺址的背後,是遺址內5萬居民的大遷移。這個群體的生活方式也將在這場城市化運動中,發生巨大的改變。
    “去地裡干活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哪些考古的人在挖坑。不少人都說,我們生活在一片2000年的古代都城裡,但這個寶貝似乎和我們毫無關系。”今年60多歲的講武殿南村的村民老林告訴記者,他家裡有3畝農田,世代靠種地為生。老林稱,即使以後家裡的地被征走,也希望能夠有一塊得以生存的土地,不會因此沒有飯吃。
    羅家寨的老鄧,算是這個村裡較為富足的一戶人家。他擁有一套自建的樓房,加上地下室,這套房間的總面積為360平方米。老鄧一家五口都居住在這裡,同時將不用的房子出租了出去。據他介紹,這套房子是在2000年修建的,當時共花費了30余萬元。
    “我們祖祖輩輩都是漢城人,我這房子又這麼好,肯定是不願意搬遷。說到底,我們還不是因為故土難離,希望在自家安居樂業,不願因拆遷受到太大損失。”老鄧說到,如今日子正過得好起來,而未來不久需要面臨的搬遷也使他經常頗為傷感。
    老鄧稱,漢長安城遺址的確需要保護,這涉及到西安市、陝西省甚至國家的利益,所以自己未來考慮顧全大局。但前提是,個人利益不能損失過多,未來的拆遷補償做到公正透明。因為據老鄧了解,早在2007年,政府修建漢長安城遺址旁邊的漢城湖,對附近村子進行拆遷,一些被拆遷戶的補償款至今都沒有到位。
    對於即將面臨的搬遷,遺址內的居民既有擔憂又有憂慮。而如何妥善安置這5萬多人、避免群體性事件發生,也將成為後期當地政府的工作難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