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澤州縣與高平市、陵川縣交界處的北義城鄉境內,有一個民居典雅,古建精美的古村落——西黃石。該村位於丹河流域中段,毗鄰晉長高速公路,距晉城市區36公裡。長期以來,由於地處偏僻山區,交通閉塞,這些民居古建珍品一直“藏在深閨無人識”。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隨著晉長二級路和高速公路的先後開通,才給當地與外界的相互交往帶來了便捷。同時,也使這個當初只在方圓鄰近聞名的古村逐步被世人所知。
我們聽說西黃石村也是近年來的事,出於對古村的向往,乙酉年元宵節剛過,便興沖沖地趕赴到這裡采訪。從市區出發,由晉長高速公路行至南義城後,又經二級公路向東轉入崎岖而平展的鄉間公路,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盼望已久的西黃石村。出乎我們預料的是,該村雖然地域偏僻,但卻是個不小的村子,街巷縱橫,古房連片。眼前林立的高牆挺起脖子,開始向我們講述它數百年的滄桑史。村中主街和民居大門上,一盞盞紅燈展開了紅彤彤的笑臉,好似在歡迎我們的到來。在村干部和數位老人的帶領下,我們迫不及待地沉迷於古村的街巷和院落中,邊走邊看聆聽著村人講述這個古村的傳奇歷史。
原來西黃石村古名叫金玉村,始建於唐代。現村內的成姓家族祖上,是金玉村最早的建莊者。由此可以推算,成家祖先早於1000多年前就在此開荒墾田,世代繁衍。到後來,又有趙、張和杜姓等家族陸續從外地遷來,人口漸多,山莊漸大,至明末才形成了規模較大的村落。在村內的四大家族中,成姓由於資格最老,發跡也最早,其家族和親屬不僅在村種田做買賣,而且還有讀書步入官場者。但清初以來,發跡最快,競爭最強,是最後遷入金玉村的杜氏家族。
據村內現存的史料記載,杜家先祖原籍為河南輝縣人氏,明末遷至山西,最初居住在高平的永寧寨(當地俗稱“寨上”),後又遷到金玉村。由於杜家先祖掌握一手磨制豆腐的傳統工藝,所做的豆腐質鮮味美,在村周小有名氣。幾年之間,杜家的豆腐坊就由小變大,並在附近的村子開設分鋪,還辦了數處雜貨店。傳說杜家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家,主要是由於永寧寨的張百萬家有一年失了大火,房屋被毀,損失慘重。張家迫於生計,誤把廢墟中燒得變形變黑的白銀當作廢鐵賣給了杜家,從而使杜家有了雄厚的經濟實力,把買賣越做越大。到杜霞英時,杜家的店鋪由山西一直開到河南的周口,而且沿途每60裡就設一個客棧,既做買賣,又可留宿。杜家發展鼎盛時,在當地、晉城黃華街及豫北共有72家字號,成為名噪一時的大財主。
杜家像所有的晉商一樣,發家致富後的頭等大事,就是修建宅院、祠堂或寺廟,以圖光宗耀祖。為此,杜家不惜花費巨資,請來能工巧匠們精心施工,雕梁畫棟。從清康熙初年始,先後建造大院宅房、亭台樓閣共48處,幾乎使金玉村變成了人間天堂。但杜家的日盛,卻引起了成家人的忌妒和不服,於是憑借親朋官勢,上告杜家想謀位,為此成家還編了四句順口溜寫在狀紙上:“龍頂山霧氣騰騰,金玉村勝過北京,杜霞英真龍天子,馮氏女朝陽正宮。”皇上聞聽龍顏大怒,旨令官府派兵抄了杜家,還燒毀了多處院落和建築。並於此後,又將金玉村更名為黃石村,取“金”為黃,“玉”為石之意。後來又因村中的昌溝河經常夏季發洪水,河床變寬,將黃石村逐漸分成兩個村落,故河東側叫東黃石,河西側叫西黃石。
西黃石村現存的清代民居,規模最大的是杜家大院。這些建築基本集中在村中的東、西兩條胡同中,其中西胡同保存下來的民居院落最多。據說杜家在西胡同的臨街口,當年還建有高大雄偉的石築牌樓,胡同裡的南北,分別緊依著座座門庭高大、院牆厚實的清代民居。現保存最完整,建築最考究的有典型的四合頭院、繡樓院、廳房院等民居建築。臨街的東胡同是杜家有名的“義和大院”。大門開在正南,通天石柱門樓。院內建築布局合理,形制規整,院落寬敞,樓房高大。其樓檐下的斗拱和樓面木構件做工細膩,雕刻精美,令人歎為觀止。
“義和院”的東南,是氣勢宏偉、形若城廓的成家大院。其院牆高約10余米,兩個一進三院並排連在一起,與周圍低矮的民居形成了明顯的對比。進入高大聳立的石柱門樓,立刻就會使人感悟到它悠悠的古韻。門洞上方為精致的眺閣,下為寬闊的通道,院內的主側樓房層次分明。青石墊基,水磨青磚砌牆,院與院之間有出檐過門相通,全院建築布局嚴謹,莊嚴典雅。尤其大院的南樓,其木雕工藝極為精細。屋檐下設五鋪斗拱,柱頭為華麗的八卦形雀替,樓欄門窗作工細膩。梁枋間雕刻著麒麟、梅花鹿、三羊、鳳凰等吉祥鳥獸,刀法娴熟,形態逼真,匠心獨運,工藝非凡。
在西黃石星羅棋布的古代民居建築群中,還有數處經典廟宇點綴其間。這幾處廟宇最有名的是村中的三官廟和村西側的玉皇廟。三官廟為五開間大殿,建築宏偉壯觀,其規模在周邊村的三官廟中首屈一指。玉皇廟當地俗稱西廟,創修於金貞祜元年,最初為佛堂,明正德七年改建成玉皇廟,清道光五年重修。該廟最具文物價值的是正殿檩梁上的木雕彩繪和左右牆上的精美壁畫。尤其四根大梁上的木雕貼金飛龍,生靈活現,栩栩如生,雖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但看上去仍顏色如新,熠熠生輝。
西黃石是清代民居保存十分完好的古村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這裡自古以來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尤其對這些民居古建十分珍愛,村人對老祖宗留下的家園格外地呵護,並在房屋修繕時能做到“修舊如舊”,面目不變,這對於那些正在探索搞旅游開發的古村落,無疑是很好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