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出游指南:龍門古鎮 孫權故裡傳尚武之風
日期:2016/12/16 17:34:38   編輯:古代建築龍門古鎮街景
龍門古鎮上的義門牌樓
孫權故裡
在我的印象中,大凡江南小鎮都離不開水的滋養。鎮上的居民枕水而居,出門行舟,日常生活浸潤在一片水的世界裡。此外,小鎮還常常和雨水纏繞在一起,水汪汪濕漉漉的青石板路長年累月地映照著街面兩側的粉牆黛瓦……江南小鎮就是一幅幅經過了細心渲染的水墨畫。然而,在龍門古鎮我卻找不到這樣的感覺。雖然地處富春江畔,卻沒有水鄉澤國的韻味,也缺乏小橋流水的景致;它是個山鄉小鎮,更具有粗犷硬朗的風骨,在充滿陰柔情調的江南可謂是獨樹一幟。
山居風貌別具一格
龍門古鎮坐落於浙江省富陽市境內,距省城杭州不過52公裡的路程。從杭州去龍門古鎮可以坐汽車,也可以乘船。倘若乘船去的話,經由錢塘江上溯至富春江,一路上可從容浏覽江南佳地的水光山色,是個既惬意又詩意的行程。
走進龍門古鎮,便徑直踏上了一條鵝卵石路。沿著鵝卵石路穿街走巷,可以通達古鎮的每一個角落。這種鵝卵石路是古鎮的一大特色,也是別處難以尋覓的一道風景。山居風貌的一個明顯特征便是建築材料多取自於山中。人們在山野間就地取材,用山石蓋房鋪路,因此形成的風格無疑是粗犷硬朗的。
古鎮用以蓋房鋪路的材料大多取自於山澗溪流。走在由光滑的鵝卵石壘砌而成的街巷裡,讓人感覺古樸而濃郁的山居氣息撲面而來——這種氣息宛如一股清新的山風,捎帶著潺潺的溪水聲在耳畔隱約浮現。
事實上龍門古鎮就是一個沿山溪而築的民居群落。古鎮北、東、南三面環山,南面的龍門山直插雲霄,一條落差近百米的龍門瀑布從山巅飛瀉直下,在青山翠谷中形成蜿蜒曲折的龍門溪。龍門溪自南而北穿越龍門鎮,然後又一路奔流匯入富春江。在這條溪流上並無舟楫往來,也不沿溪成市;況且溪流兩側的民居還和它保持著一定距離——雖然龍門溪在大部分時間裡只是緩緩流淌的一條小溪,以至於游人都可以下到河床上戲水玩耍;然而當山洪一旦下洩,那時的情景恐怕就難以設想了。說來奇怪,我到過龍門古鎮好多次,一次也沒有遇上過雨天,從沒見識過龍門溪漲水的景象。
九成居民為孫權後裔
江南的古村和古鎮都講究風水,這一點龍門古鎮也不例外。從建築格局上看,“前有照,背有靠”,整個古鎮的形制暗合“天人合一”的古代風水學原理;從地理位置上看,古鎮的先民選擇在龍門山與富春江之間安家落戶,也與今人推崇的與自然相和諧的理念頗為吻合。古鎮內屋宇廊房相連,長街曲巷相通;自古以來,鎮上居民們按各房系的廳堂圍聚而居,以血統為基礎,體現出宗族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尊卑之序。
古鎮上完好保存著江南罕見的明清古建築群。以兩座孫氏宗祠為中心,共有廳堂40多座,磚砌牌樓三座和古塔、古廟各一座。古建築面目完整的有思源堂、余慶堂、百獅廳、素懷堂、迎山堂、誠德堂、冬官廳、余蔭堂、耕讀堂等等。它們讓龍門古鎮擁有了“廳堂博物館”的美譽。
古鎮的名稱源出於東漢名士嚴子陵之口。相傳他當年出游路經這裡,曾指點江山說道:“此地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於是古鎮因此而得名。此後,“龍門”一詞在當地不僅成為了地理概念,更演繹成了一個含義微妙的文化概念。這是因為有人出身“龍門”而成就了帝王霸業,此人就是三國時的吳帝孫權。
曹操曾為之嗟歎:“生子當如孫仲謀!”。憶當年,孫權乘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之際,據長江之險,創三分天下於東南、踞六郡八十一州而稱帝。據考證孫權並不在龍門出生,這裡是其祖、父兩代的出生地。但這並不妨礙古鎮被後人視作“龍興之地”,被稱為“孫權故裡”。
龍門古鎮90%以上的居民是孫氏家族的後裔。《孫氏家譜》記載,從三國孫權一代起直至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龍門孫氏已繁衍了65世。盡管“孫權故裡”歷經戰亂和社會變遷,至今仍清晰而完整地記錄著宗族世系的歷史變遷。游人隨便攔下一位鎮上人請教,他都可以告訴你自己是東吳大帝的第幾代子孫。
刀槍劍戟觸目可見
也許因為是天潢貴胄的繁衍之地,這裡沒有一般江南古鎮所具有的商業氣息。孫氏後裔如今依舊恪守著重農桑、輕商賈的傳統,看重田耕和手工技藝。此外,讀書的風氣仍為古鎮人所推崇,鎮南端如今還保存有一潭名曰“硯池”的碧水,而“硯池”的寓意是希望宗族中多出幾個考取功名、光耀門楣的讀書人。
古時候,功名與前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寒窗苦讀。但在龍門古鎮的一些孫氏廳堂中,除了弘揚功名的牌匾楹聯,另外還多了一種硬朗之氣,那就是觸目可見的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抑或是地處山野有防備之需,抑或是受了東吳先祖的精神遺傳,總之,廳堂中陳列的兵器架呈現給游人的是一種古樸的尚武風氣。這讓人不禁聯想起《三國演義》中劉備東吳招親的故事:洞房花燭夜,孫尚香的侍女們“不愛紅妝愛武裝”的特別表現,曾使得戎馬半生的劉皇叔嚇出了一身冷汗。
富春江流域有許多古鎮、古村落,多年以前我曾經沿著這條秀色可餐的河川寫生游歷,後來根據回憶寫成了散文《青山長醉》。拙作發表後,我收到了郁達夫孫女郁力女士的來信,她以一個富春江人的視角,品評我寫出了黃公望山水長卷《富春山居圖》中的意境。在我的印象中,《富春山居圖》乃是意味隽永的經典,畫卷中的富春江蘊涵著江南山水的靈秀之氣,是後人難以模擬的臻美境界。其實我倒是覺得,龍門山下的古鎮可算是富春山水中的一個異數,比較適合於單獨描繪;誰倘若能借得先輩些許靈氣,似乎還可以自成一幅風格別具的富春山居圖小品。
3年前的春夏之交,我在龍門古鎮和郁力女士(當時她還是富陽市旅游局副局長)不期而遇。我們在龍門客棧一起討論郁達夫的詩作,我收到了這位大家閨秀惠贈的一份禮物——一卷郁達夫的詩作手跡竹簡。這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紀念品,同時也是龍門古鎮給我留下的美好記憶。而今,每當我檢視這卷竹簡時,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古鎮的形形色色來。
那一天在龍門客棧我們也聊起了有關古鎮的話題。在對這個風情獨具的古鎮的認識上,我發現我和郁力女士在好些方面有著頗為一致的看法。我們認為,龍門古鎮文化積澱深厚,而龍門孫氏對於中國宗族文化的發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尤其它所擁有的“孫權後裔最大聚居地”、“中國古代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江南最大的古村落”等價值內涵,是浙江乃至於全國都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再者,龍門古鎮不同於一般江南古鎮的山居風貌,同樣也是一筆珍稀遺產,須在今後的旅游開發中得到保護與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