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文物與“非遺”互為表裡不可分割

文物與“非遺”互為表裡不可分割

日期:2016/12/14 10:53:59      編輯:古代建築

——從貴州民族節日看文物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

        傳統民族節日,包括活動場所,以及節日服裝、節日樂器、節日飲食、節日婚戀等等,既有文物,又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以貴州傳統民族節日為例,試圖闡明文物與“非遺”互為表裡不可分割的關系。
  傳統民族節日所反映的歷史現象 具有活化石作用
  貴州傳統民族節日活動項目相當繁多,僅在節日集會上使用的傳統民族樂器就有30多種。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民族節日所反映的歷史現象,具有活化石作用。例如貴定、龍裡、福泉一帶苗族的“殺魚節”,再現遠古時代共同勞動、共同享用的漁獵生活;台江、凱裡、施秉一帶苗族的“吃姊妹飯”和平塘、羅甸、惠水一帶苗族、布依族的“玩姨媽坡”,反映母系氏族社會的家庭婚姻關系。傳統民族節日,猶如一部史書,對研究民族史特別是研究那些沒有文字而漢文記載又不太多的民族的歷史,具有極為重要的文物價值。
  貴州傳統民族節日集會,緊密結合農業生產進行,或組織春耕,或預測豐歉,或歡慶豐收,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從節日來歷可以看出,有70多次是紀念性的,或紀念重大歷史事件,或紀念民族英雄人物。在紀念性的傳統民族節日中,有的是為紀念反對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由而以身殉情的青年。這些傳統民族節日都有一個悲歡離合的動人傳說,是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
  傳統民族節日服飾猶如穿在身上的歷史文獻
  過節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件開心的事。好衣服要在過節的時候穿。貴州有些地方干脆把過節叫做“亮家當”,有什麼好看的、值錢的盡情“亮”出來。從人們對節日服裝的心態看,似乎是為了比美麗、比富裕、比勤勞,而如果從傳統民族節日盛裝的形制、剪裁的方法以及傳統民族節日服飾在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和工藝美術史方面的地位深入研究,就會發現,無異步入璀璨奪目的文化殿堂。
  貴州傳統民族節日服飾文化豐富多彩。從服裝款式可以看出貴州各族人民在社會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所具有的文化特點。制作民族節日服裝的傳統技藝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長順“交麻崖墓”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壩下壩“棺材洞”清理“崖洞葬”時,發現一批宋代苗族“點蠟幔”和鹭鳥紋彩色蠟染衣裙,有的被定為一級文物。從考古學角度來看,貴州民族節日服裝見證了歷史發展的軌跡。服飾上那古老的魚圖案,與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魚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那些狗爪子花、虎爪子花、水爬蟲花,生動“記載”著早期人類的漁獵生活;浮萍花、田螺花、水車花,形象反映出具有悠久歷史的農耕生活。據此,在一定程度上,可將貴州傳統民族節日服裝看成是研究民族歷史的珍貴文獻。
  傳統民族節日飲食習俗 堪稱古代生活的場景再現
  過節必定要吃好,人們俗稱“打牙祭”。傳統民族節日食品以及食用方式,甚至於餐具,與平時不同。在祭祀性的傳統民族節日活動中,將祭品擺在地上,不用桌子,徒手抓吃,不用筷子,再現歷史上所曾有過的生活方式,堪稱古代生活的場景再現。
  煙花三月,春光明媚,萬物復蘇,清江苗嶺的苗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登上高坡,歡天喜地過“爬坡節”。青年們在節日集會上互相索取、饋贈用野菜摻合糯米制成的節日食品。而居住在施秉、台江交界處的苗族青年“討姊妹飯”,場面最為壯觀。農歷三月十五一早,苗族姑娘們以及回家省親的姑媽們,集體捕魚、撈蝦。午後,在“姑娘頭”家,蒸煮“姊妹飯”。吃“姊妹飯”時,由老人分發,每種食品每人一份,絕無厚此薄彼。
  居住在清水江邊的苗族同胞,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在清水江上競劃一種“牛角龍”獨木舟。從前,活動以家族為單位舉行,承辦者稱“鼓頭”。龍舟競渡,意不在“競渡”而在於收禮。晚上,不論什麼人,送禮多與少,皆可聯袂到“鼓頭”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鼓頭”則以接待賓客眾多視為家族興旺、人氣發達的象征。圍繞“龍舟競渡”有四五萬人盛裝參加的饋贈、宴飲活動所反映的社會結構和飲食習俗,讓人領略到古代社會苗族同胞飲食文化的歷史畫面。
  傳統民族節日活動 幾乎是為青年男女戀愛婚姻設計的
  人們通過節日活動調劑精神生活、物質生活。老年人探親訪友,青年人談情說愛。於是,種種具有民族特點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項目和方式應運而生。
  吹蘆笙、跳蘆笙、踩蘆笙,是最多見的社交活動。只吹不跳,叫“吹蘆笙”;自吹自跳,叫“跳蘆笙”;人吹己跳,叫“踩蘆笙”。跳蘆笙、踩蘆笙均屬蘆笙舞。蘆笙舞的種類很多,其中“技巧蘆笙舞”特別精彩。苗族同胞在“跳花節”上表演的技巧蘆笙舞,有“錦雞舞”“滾山珠”“爬花桿”等名目。跳“錦雞舞”的苗族青年,頭戴野雞尾,與銅鼓上的“羽人”十分相像。苗族舞蹈是青年們展示“才藝”的重要手段。在豐富多彩的苗族舞蹈中,尤以木鼓舞、銅鼓舞、花鼓舞、蘆笙舞最為動人。這些舞蹈如今都已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許多節日活動場所,或為古廟,或為拱橋,或為山洞,或為小河,與文物古跡、風景名勝結合在一起,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最佳場所。有“黔南第一洞天”之稱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平“飛雲崖”,既是遐迩聞名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又是規模巨大的“四月八”傳統節日活動場所,文物部門利用飛雲崖古建築群建立了民族節日博物館。
  綜上所述,不言自明,文物與“非遺”的關系是物質載體與文化內涵的關系,它們互為表裡,不可分割。
(來源:中國文物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