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潼關發現漢建築遺址 解疑十二連城烽火台年代定性

潼關發現漢建築遺址 解疑十二連城烽火台年代定性

日期:2016/12/15 15:06:43      編輯:古代建築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近日,我省文物專家深入基層指導文物普查,以過人的專業眼光,在潼關“十二連城”一烽火台旁發現了漢代建築遺跡,使該遺址多年懸而未決的年代問題獲得了解疑的鑰匙。

    4月27~28日,我省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派出張在明、徐進、閻毓民、劉彥博等專家組一行,到潼關縣檢查指導文物普查野外調查工作。潼關十二連城是當地著名的文物遺址,又名烽火台,俗稱墩台,位於距潼關縣城東約三公裡的禁溝西岸。此次,他們在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沿線獲得重要發現——在距離“北七烽火台遺址”西北20米處的禁溝崖壁上,發現了約15厘米厚的漢代建築材料堆積層,現場出土了繩紋板瓦等遺物。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為早年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時代原定為唐—清。後有學者認為其時代上限應在漢魏時期,還有學者認為其時代當早到西周。專家組這次實地指導直接深入一線,通過細致的訪詢復查,解決了不少疑難問題。這次的重要發現,為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的年代定性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實物資料。

    據介紹,潼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關隘之一,位於秦、晉、豫三省要沖的黃河、渭河交匯處南岸台地上。據文獻記載,潼關在東漢以前還未設關城,東漢末年,曹操為防御關西兵亂,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設潼關,同時廢棄函谷關。到隋大業七年(611年),移關城於南北連城間的坑獸檻谷,即禁溝口。唐朝天授二年(691年),又遷隋潼關城於黃、渭河南岸。1959年因修建三門峽水庫,潼關城搬遷而廢沒。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