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街子古鎮初探

街子古鎮初探

日期:2016/12/16 18:23:52      編輯:古代建築
 

  街子古鎮位於麥積區東南街子鄉,其地山巒疊翠,碧水萦纡,景色宜人。古鎮舊貌猶存,有寺觀祠廟,樓閣商鋪,古建民居。這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古鎮東側觀龍山上坐落著崇福寺,為一寺一觀(杏林觀)格局。寺內保存有明代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鑄造的大鐵鐘一口,鐘上銘文記有“前朝敇建麥積山下院觀龍山崇福寺”,足以說明明朝時寺院的存在。但銘文中“前朝”之概念較為模糊。本朝之前朝元朝存在歷史較短,沒有“敇建”寺院慣例,尚無“敇建”依據。再前為宋朝,宋朝崇道之風甚於崇佛。尤其是真宗趙恆更是著名的崇道皇帝,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曾诏建道觀,但未提寺院。該寺院未發現北宋、南宋敇建寺院的點滴資料。宋代亦非銘文中的“前朝”。據當地人講,上世紀七十年代,寺院大殿被毀,後於舊址上重建大殿時,挖出了一方奠基方磚。磚上镌刻工整楷書:“大唐弘道元年秋月吉日建”。磚已不存,但當時數人皆見之。唐代經貞觀之治後國力強盛,呈現出繁榮景象。崇道信佛之風濃郁。高宗李治於乾封元年(666年)和弘道元年(683年)相繼下诏,命全國各州建立寺觀。這就與奠基磚上的年號相吻合了。

  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玄秘塔》碑文中之端甫即“天水趙氏,世為秦人……始十歲依崇福寺道悟禅師為沙彌”。這進一步說明了唐代時崇福寺的存在和影響。玄秘塔碑立於會昌元年(841年),時寺院已建立150余年矣。鐘銘文中的“前朝”應該是唐弘道元年,並是具有很大影響的麥積山的下院寺院。

  歲月滄桑,崇福寺歷經厄運後現又重建,仍為一寺一觀格局。山門內,一座由抱廈、拜殿、大殿共為一處的城隍廟幸免於毀,且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大殿硬山頂式面寬三間,進深五架椽前出廊,檐柱頭額枋上施三踩象鼻狀單昂斗拱,殿內神龛中有明代塑紀信將軍像。大殿的梁架結構具有明代造做風格。

  古鎮街區舊貌猶在,由東西南北四座相向樓閣形成“十”字街區。南北兩座樓閣分別毀於水、火之災,現存東西兩樓。東樓為文昌閣,單檐木結構兩層,上層內祀文昌帝君,下層為通道。上層脊檩上分別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和道光三年(1832年)重建的梁記。現文昌閣即是道光三年重修的。西端樓閣稱為杜甫祠。祠懸山頂兩層土木結構,面寬三間。上層明間依檩隔分為前後閣,分別祀觀音和杜甫。下層明間作通道,北次間為樓梯間。祠建於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街區兩側均設店鋪,其建築形制獨特,多為硬山頂式重檐兩層土木結構樓。其上層檐下置窗,為居住室。下層多出一步椽屋面,為商鋪之用。院內木樓均為兩層三間,其中一次間多出一步椽屋面,呈“﹁”形。主廳樓與例座樓相對而建,平面形成“  ”形這種結構形式獨特而又大方。院之兩側分別建廂房、大門。有的院落以五開間例座樓臨街而建,其明間作門庭。入內一進兩院,以垂花虎坐門隔分前後院。再依軸線橫向配置廂房。亦有一進院落,大門內有天井、照壁、二道垂花門。院內有主廳房、有倒座廂房,四圍房屋齊全,為典型的四合院形制。其斗拱、拱墊板、雀替上有精美的镂空四季花卉,浮雕博古、夔龍、西番蓮等。現存街區古民居、商鋪建築多為清代中、晚時期建造。

  街區中還保存著一處祭祀孔子的文廟殿宇,這座三開間的清代建築尚切完整無損。但處境不佳,雜草荒蕪,碑石橫臥。既有文廟,就有武廟。武廟位於西端閣樓外北側,稱“武聖祠”。這裡的建築僅存一座主殿,殿坐北向南,土木構造。懸山頂三開間,抬梁造五架椽前出廊式。形制古樸,系明代中、晚時期建築。殿內祀關聖帝君。現街區東南,相傳有古縣衙舊址。其地現為田地,也無碑石史料可證,但隨處可見的較大的明代柱礎石足以說明明代時這裡有大型建築的存在。

  一個古鎮,有歷史悠久的寺觀,完整的古街區,有古民居、商鋪、文廟、武祠,亦有縣衙、城隍廟,配置竟是如此齊全,超出了古鎮的建置。值得認真探索和研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