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南京薛城遺址揭神秘面紗 呈現先人喪葬風俗(圖)

南京薛城遺址揭神秘面紗 呈現先人喪葬風俗(圖)

日期:2016/12/15 15:07:20      編輯:古代建築

 

考古專家在現場測量。(《揚子晚報》)

 

    日前,薛城遺址出土文物展在江蘇省高淳薛城遺址正式舉行,這也是自1997年薛城遺址被發現後,其文物首次對外展出。南京市文物局還特地成立了江蘇省第一個考古工作站——高淳考古站,將進一步對薛城遺址進行保護性開發。

    石斧“劈”開6000年時空

    高淳縣民間特色文化研究辦公室主任濮陽康京先生就是1997年薛城遺址的發現者之一。當年的情形,他歷歷在目。

    1997年8月3日,當時正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單位都改成下午3時上班。當天,他提前一刻鐘來到文保所,進門時門衛告訴他剛才有4個年輕人想賣東西。“門衛說剛走,我就立刻追了出去。那4個人走出去不遠,我一看他們所賣的物品,當時就傻了,這都是新石器時代的物品啊,石斧、石锛等好多件,而且上面的泥土還很新鮮。這肯定是哪裡出現了遺址。”在濮陽康京等人的努力下,這幾人終於說出了實情——他們是在鎮衛生院正在施工的門診樓工地上撿到了這些石器。於是,濮陽康京立刻帶人趕往現場,要求醫院停止施工,等待上級指示。

    後來,經過相關專家的考察鑒定,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而且其覆蓋面非常大,有6萬平方米,是南京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古文化遺址,距今5500年至6300年,在南京所有的文化遺存中年代最久遠。

    發掘遺址達100平方米

    1997年9月,南京市博物館和高淳縣文保所組成了聯合考古隊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經過3個多月的發掘,共發掘遺址100平方米。但是就在這小小的100平方米的空間內,竟然挖掘出了115具人骨架,而且這些屍骸大都保存完好,沒有腐蝕現象。

    “後來經過鑒定,我們確定這些遺骸應該是距今5500—6000年的古人遺骨,而這裡是當時的一個墓葬區。從這些發掘的屍骸上,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喪葬風俗,首先是男女不合葬,所以兒童也可能有自己的墓葬區,但是現在發掘面積太小,並沒有看到。其次是仰天葬的比較多,這與同時期的其他遺址有所不同。”濮陽康京回憶說。

    豎立28座保護線界碑

    據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的王志高先生介紹,從發掘區的堆積情況看,薛城遺址主要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就是有眾多屍骸的氏族墓地,而下層則是一處距今6000年—6300年的先民居址。

    “當年我們經過3個多月的挖掘、4個多月的整理,終於清理出了6000年前古民居的分布。”王志高指著前方100平方米的坑穴一一給大家講解。在這100平方米的空間內,房址、灶坑、灰坑等布滿密密麻麻的坑穴,在坑中還出土了魚骨、貝殼動物骨骸等人類生活遺存物。其中灰坑按用途可分為窖穴和廢棄物坑兩大類。“其中不少坑底發現有魚蚌類遺骸,我們推測它們原來可能是暫時放養的魚類或螺蚌,以便於捕撈食用,反映了薛城遺址先民依湖而居、以漁為主的經濟生活形態。”

    王志高還表示,薛城遺址可以確定是一個新的文化類型,它不同於新石器時期的其他考古發現,填補了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的空白。也正因其特殊的研究價值,高淳縣在初步探明的6萬平方米遺址分布范圍內,共豎了28座保護線界碑,並聘請專人駐地看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