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像是從曠古的歷史時空悠悠傳來的名字:鎮遠。她位於貴州省東部,地處湘黔兩省的懷化、銅仁和黔東南三地區五縣接壤交匯的大山之間。全縣總面積1878平方公裡,總人口26萬,其中少數民族占48%。這裡曾經是苗族、侗族的家園,她占盡天時地利,交通四通八達,湘黔鐵路、株洲六盤水復線、320國道、滬(上海)瑞(麗)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長沙、銅仁、懷化和貴陽因此而縮短。
鎮遠,自秦昭王三十年(前277)設縣開始,茫茫時空至今已有2280多年,作為府、道、專署所在地的歷史,也有1300多年。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鎮遠積澱了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眾多瑰麗的文物古跡和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現已形成了五張國家級旅游品牌,即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遠、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舞陽河、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古建築群、日本在華反戰同盟“和平村”舊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鐵溪景區。160余處保持明清風貌的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等省、縣級文物古跡都是不可復制的文化遺產。而最令人稱奇者,城內舞陽河自西向東呈“S”型蜿蜒貫通全城,形成“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兩城”的太極圖城市風水,被易學專家贊之為“中華太極古鎮”。而從城與水系的結構美學審視,說它是“東方威尼斯”,應該不是虛言。
鎮遠是一座“以軍興商”的城市,亦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鎮遠自古以來就以“欲據滇楚、必占鎮遠”,“欲通雲貴,先守鎮遠”的政治、軍事要地著稱於世,素有“滇楚鎖陰、黔東門戶”之稱。歷史上曾經屯兵2.8萬,供奉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大“東方戰神”的四官殿以及石屏山上的古長城和眾多的關、屯、堡等就是歷史的見證。從秦漢至清末民初,鎮遠一直是湘楚中原西通滇黔,遠至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國家的重要驿站,被稱為中國“南方絲綢之路”。明清時期衍升為黔東地區政治、軍事、商貿、文化的中心,歷史上的“八大會館”、“十二戲樓”,仍有部分保存完好。長期以來,中原文化、湘楚文化、吳越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在這裡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特色的包容文化。這裡民風高古、澹泊悠閒。流水與古城相依,時尚與歷史纏綿。更有寨寨歌舞地,戶戶唢吶聲。“三月三”侗族情人節,“九月九”苗家豐收節,無不令中外游客流連忘返。
鎮遠,還是中國民族重工業的發祥地。李鴻章、張之洞在“洋務運動”中創辦的股份制企業——青溪鐵廠,比漢陽鋼廠還早三年,“天字第一號”鐵錠現仍存放在鎮遠。
鎮遠古鎮歷經千載滄桑,至今古韻依然。公元1986年,國務院公布將鎮遠列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昔日水陸都會,今朝一臉燦爛。
太極古鎮
古人認為:風水“為天地之文章”。在地球上大多數地區還處在蠻荒時代,一支古老的仡佬人便在石屏山下的峽谷中瀕水而居。五千年前,蚩尤部族戰敗遷徙,一支苗人自河南舞陽輾轉逆沅江上溯,進入湘黔邊境的崇山峻嶺,與土著融合,並在這一帶建立部落酋長國——羅施國,石屏山下的原始村落,便是這個酋長國的都城,史稱“苗疆古城”。這條生命之河,就叫舞陽河,這個古城,就是未來的鎮遠。回腸蕩氣的舞陽河源自西部大山,自西向東穿流鎮遠,繞了一個巨大的“S”形太極圖,將城區一分為二,自明至清,更是府(州)衛(縣)同城,縣置南岸“魚眼”稱衛城,府設北岸“魚眼”稱府城,如此陰陽合一的太極城市形態,堪稱得天之獨厚。
水陸都會
鎮遠,作為西南軍事重鎮,綿延不絕的過往軍隊和日益增多的駐軍,激活了鎮遠的商貿業。而緬甸、泰國、越南,乃至印度各國的使臣、商人,取道鎮遠水路,去湖南、入長江、上京城;抑或出洞庭、逆沅江、溯舞水,到鎮遠下船,再沿古驿道出雲南、入緬甸、走暹羅、達印度。這條古驿道的國際通道,就是歷史上頗負盛名的“南方絲綢之路”。右圖為19世紀末法國傳教士拍的鎮遠照片。從畫面上就可以看見鱗次栉比的沿河吊腳樓,水碼頭一個緊挨一個,密密麻麻的貨船塞滿了舞陽河面。這正是當年萬船競發、舟楫如雲的大西南水陸都會的繁榮情景。
黔國水城
眼底這座半島,便是昔日府城舊址了。城後是絕崖壁立的石屏山,前方峽谷圍合,舞陽河成了天光一線,此即湘黔交通之咽喉地。古人雲:“山川雄竣,據沅湘之上游,當滇黔之孔道,為西南一大都會。”“星分轸翼,地接荊梁,虎踞雄城,誠滇楚之鎖陰;龍盤峰峻,洵奧蜀之屏藩。……石屏山峭秀逸二仙五老之奇;鎮陽江清流分邛水石潭之派。貴州為四省腹內之區,而鎮郡尤全黔咽吭之地也。”(清欽命貴州提刑按察使姜開陽語)。清末西方一位傳教士說:鎮遠有黔國水城之風貌。
牌坊巍巍
牌坊、牌樓,或石作,或木造,精雕細刻,玲珑剔透,巍然聳立,莊嚴肅穆。它來源於由表柱連成的大門即“烏頭門”。大約興於唐、宋裡坊的坊門。它是中華獨有的紀念性建築物。它銘記的是一方土地的傑出人物、歷史事件、重要風物。是一個地方、一座城市的文化座標。鎮遠牌坊建築盛於明代,府、衛、縣三城九市內牌坊林立,甚至每條巷子入口都有牌坊,有的水碼頭也建有牌坊。圖上為當代鎮遠人重建的“石屏巨鎮”牌坊,原牌坊立於石屏山古驿道。圖右為明代兩湖會館牌樓,原立於州(周)大街,後毀。這是鎮遠作為商貿都會的見證。
美韻流盼
兩千年歲月足可把山頭風化融蝕,但鎮遠的古建築仍如美人出浴,風韻猶存。這是一片臨街現代磚瓦結構民居,但那馬頭牆的翹角飛檐,仍執著地堅守著先民的建築特征。這種模式,是江西婺源與安徽徽州一帶的漢人創造的,歷史上稱為“徽派”建築。這種樣式,以磚牆隔離左鄰右捨,一為防火,二為安全,三為美觀。尤其那凌空欲飛的“馬頭”,別具一格,它與土家吊腳樓一樣受到全世界的贊賞。據傳,鎮遠徽派建築,源自明代徽軍入黔,而大批江浙商人、朝廷命官入主鎮遠,便也帶來家鄉的建築。走進鎮遠古城,你會為大片保存完好的古巷古民居而歎為觀止,自然也會勾起你對那片五彩斑斓的歷史雲霞而心向往之。
古巷深深
古巷,是由一棟棟單體封火圍牆老屋有序排列的距離空間,這空間寬不過五六尺,卻依山坡之勢次級而上,這空間就顯出層次的節奏之美。在古巷尋覓,除了高牆大院那份神秘,就是偶爾擦肩而過的男女,這時,石板就會發出蹄踏之聲,形成一種回音,空曠而遼遠。在鎮遠,這樣的古巷大約還有十來條。鎮遠人說:其實這些巷子,過去都是山街,所有的交易都是在高牆大院內面完成的。而最出名的巷子街有六條,照今人說就是“品牌”了,這頭牌、二牌……一直到六牌,還編成順口溜傳說至今:頭牌一枝花,二牌蓋過它,三牌金果鋪,四牌油炸粑,五牌開馬店,六牌賣豆渣。每張“牌”都是一部街巷傳奇。可而今都成了悠遠的回憶。
古巷深深深幾許?暮然回首,卻見一艷色女子正從斜門裡走出,便覺有種古典的情調在撥動心音。
高牆圍合
高牆是民居圍合空間的外觀形態。
能把圍牆壘得高峻雄偉的人,必定是一些生意成功或官運亨通的人物。在馬頭牆上做出馬鞍形曲線,就不獨是匠心使然,它可能寄寓了主人的某種文化追求。而以高牆之一半高度砌了高達數米的石牆,恐怕就與防范意識有關系了。這種把圍牆作為堡壘的建築特征,正是鎮遠作為軍事城堡的性質所形成的一種民眾心理。財富安全與人身安全,全賴這四方石牆,聽起來總覺得有點讓人擔心。
豪宅老屋
從這些豪宅老屋門楣上的匾額,就可以大體了解豪宅舊主或祖宗的姓氏、籍貫、身份或文化追求。這些建築,或兩進,或三進,風格不一,均依山而建,皆深牆圍合,具有極強的獨立性盒私秘性,反映了宅主的經濟實力和審美情趣。
“歪門邪道”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座北朝南的四合院大門,都不開在正南方,多在東南或西南方的封火牆上切角開門,被戲稱為“歪門邪道”。據說一是財不露白,這是商家們共有的守財心理;二是南方生火,有避煞之意。辛辛苦苦攢家聚財,不能一火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