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柱樓 尋覓侗族獨到風情
日期:2016/12/14 10:04:22   編輯:古建築保護
獨柱樓
獨柱樓,一座古老得鮮有文字記載的侗族鼓樓建築。從網上搜索,黎平縣述洞村內還有一座叫“獨柱樓”的鼓樓。它因兩大特色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一是歷史最悠遠,長達369年,可當增沖鼓樓的“爺爺”;二是顧名思義,以一根木柱居中直貫樓頂,這種建築特色在所有侗族鼓樓中是獨一無二的。但網上所載,都沒附以圖片,我隱約明白其中的原由。
侗族以鼓樓見長,而貴州省黎平縣又以侗族著稱。縣內的肇興鼓樓以群體為特色,而增沖的鼓樓又因被納入全國重點文物古跡而揚名。
一路忐忑
從縣城去巖洞鎮,再拐進一段山路就是述洞村了,全程不出50公裡,事後我才知道,那真是一段漫長的路。
其實,當我們在縣城廣場找好司機並談妥價錢後,就隱約感到,司機並不是見錢眼開,他不想去。到加油站加油後,還是欲行又止。
事實上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那一段路是“死胡同”,經過巖洞鎮後,再往下到口江鎮,就再也沒有路了,而且一路都是沙石路。雪上加霜的是,這一兩天還下過雨,路上泥濘坑窪。
車出縣城,一路都在修路。路面不時還堆放著工具和像小丘似的沙石,有的地方還有塌方過的痕跡。
一路上,我們一直尾隨著一輛掛著廣東車牌的三菱車,一看就知道是自助游的同路人。可由於路況實在太差,開著開著那車竟調頭返回。在跟我們相遇時,三菱司機沖著我們無奈地做了一個鬼臉,還聳了一聳肩。他們這一“識時務”的回撤,幾乎動搖了我們勇往直前的決心。
大概走了一個多小時,我們終於到了巖洞鎮———這才是約30公裡的路呀。
在鎮上,司機向一位老人問述洞村該怎樣走,老人以輕松的口吻麻利地說出了去向。但當問他到過那裡沒有時,他的回答竟是“從來沒去過”。暈!
司機征詢我的意見。一路我已忐忑不安,只覺得上海朋友因屁股受罪,早在心裡罵開了,半路打道回府,豈不前功盡棄?這時,上海朋友發話了:走!
出巖洞鎮沒走多遠,就拐進了原始山道。滿目綠色本來應該心曠神怡,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看得真讓人惘然,連司機也懷疑走錯了路。
山路如此偏僻險峻,別說碰不上一個能問路的人,我們竟然還看到路邊堆放著剛從山上砍下來的木柴,連挑柴的扁擔也是一根剛砍下來的長樹枝———沒人看管,就不怕被人拿走———看來,這兒真的是完全沒有人,更別說外人了。
也許是一路的擔心,當我們翻過山口時,竟然沒有歡呼喝彩,盡管這裡的確有“一覽眾山小”的高度和視覺。我清楚:每個人的心都跌落到了谷底。
終於在一個山坳下,出現了一個小村寨,我猛然明白過來———我們到了,我們來了!
獨力難支獨柱樓
從山坡上看下去,述洞村靜悄悄地平臥在青山懷抱之中,黝黝的吊腳樓在綠油油的山坡上依山而建,很有立體感。一條小河從村間流過,河上那條小橋,就是侗寨裡特有的風雨橋,寨中那如鶴立雞群般的鼓樓,不用說,就是獨柱樓了。甫進村,立即引來了村民的駐足矚目,也引來了全村小孩的接踵隨尾。全山寨的狗吠個不停,此起彼伏。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外人鮮至的山村,對他(它)們來說,我們不啻是“鬼子進村”。獨柱樓在村寨空曠的曬場上。顧名思義,它只有一樁樓心柱直貫頂端,四檐附以矮短的副柱。整座鼓樓的裝飾樸實無華,無套獸雕刻,無泥塑彩繪,也沒用一釘一鉚。但畢竟已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部分柱梁已有點歪了,頂上的瓦片有的也已掉落了,給人一種垂垂老矣的感覺,畢竟獨力難支。
獨柱樓還有另外一“獨”,就是它的四周都有較開寬的空間,與周圍的民居拉開相當的距離(肇興、增沖、宰蕩等地的鼓樓與民居幾乎是親密無間的),這樣,使獨柱樓更顯得孤寂無靠。
面對鼓樓,我們如同站立在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面前,除了有幾分敬重感,更多的是小心翼翼。
獨柱樓門廊前有一副對聯,是一些非常怪僻艱深的漢文,讓我這個文科老師也倍覺費解。
不知什麼時候,村長和村支書都迎了過來。出自山裡人特有的禮儀,他們除了對我們表示歡迎外,還抱怨我們不事先跟他們打個招呼,以事前有所准備。我們只是普通的游人,並不是什麼貴賓,村長如此重禮節,讓我們受寵若驚。
村長介紹說,鼓樓的位置,原先長著一棵大杉樹,當時村民都愛在樹下歇腳納涼。有一天忽降暴雨,人們躲避不及,只好靠攏樹下。大雨過後,人們驚訝地發現:不但鬓發不濕,身上自家染制的衣衫也沒有褪色。於是,就以這樹的形態建造了這獨柱樓,寄意福澤全村。
村長還說,述洞原來叫樹洞,由於侗語發音之故,現在改為了“述洞”。這村子,有過兩次外人“大兵團入侵”,一次是拍電影,另一次是一隊日本人徒步走進。我們這次是第三次。
村裡有幾口池塘,池面上建有一間間小木屋,裡面放的都是稻谷。如此貯藏糧食,顯然是為了防鼠、防火、防蟻蟲。木屋最下層,放的是幾口棺材——村民生生死死全在這兒了。
獨柱的鼓樓、獨具的民俗、獨有的風情和獨到之處,一並給了我們一次獨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