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武當山遇真宮門頂升工程啟動 每天升高15厘米

武當山遇真宮門頂升工程啟動 每天升高15厘米

日期:2016/12/14 18:57:16      編輯:古建築保護
      為避南水北調蓄水淹沒

  3個月升15米,創世界之最
  在經過長達半年的外圍工程後,今日,國家重點文物、明初張三豐結庵修煉場所——武當山遇真宮部分遺址(西宮門)將被頂升48厘米。此後3個月,此門將以每天大約15厘米的速度升高。與此同時,東宮門和山門也將先後被頂升起來。
    遇真宮位於武當鎮東4公裡處,永樂十年(1412年)敕建,十五年竣工。為武當九宮之一,背依鳳凰山,面對九龍山,左為望仙台,右有黑虎洞,山水環繞。張三豐結庵修煉時稱為“會仙館”。盡管大殿主體損毀嚴重,但其山門和東西兩宮門一直保存完好,它們與宮牆、龍虎殿等一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具有極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由於南水北調,丹江口水庫作為源頭需要加高,位於水庫防護地帶的武當山遇真宮面臨被水淹沒的危險。
    承擔此次整體頂升工程研究和施工任務的河北建築科學研究院工程師戴占彪介紹,對比了遷移保護、圍堰保護等方案,有關部門沒有采取簡單拆遷的方案,而是采取“重重包裹”、然後使用現代電腦技術、利用多台大型千斤頂同時點滴頂托抬升的方式,確保遇真宮山門和兩宮門在高於原址15米的基礎上繼續展現原來的風姿。
    目前,他們已完成了頂升前的整體托換施工。今起,西宮門“試驗”頂托,半個月後東宮門和山門都將啟動頂升,整個施工將持續100天左右。
    據悉,該工程需要整體頂升15米,頂升高度接近5層樓房,是世界上截至目前同類工程之最。山門重約4600噸,山門下混凝土托盤下布有48台承重200噸的千斤頂,最大頂升力達9600噸。東西宮門各重約1200噸,每個宮門混凝土托盤下布置12台千斤頂,最大頂升力為2400噸。
    有關部門介紹,他們還將在加高的原址上重建遇真宮大殿及其他配套設施,建成一個新舊結合的道觀群落。
    頂升,是在地底下制作建築蓋子,完成後用多個千斤頂將蓋子均勻頂起,千斤頂上升一段,下面加塞支撐塊,千斤頂再升起,再加支撐塊,直至設計高度後將支撐塊固定即可。該方法可避免高空作業,施工方便,但頂升技術要求高。
    【現場目擊】
  原砌體老化嚴重 人造“托盤”很牢靠
  記者昨日提前到遇真宮施工現場一探虛實,只見整個遇真宮外圍已加高15米,山門和兩個宮門好似處在地平線下的窪地之中。宮門頂部的琉璃瓦套上了“密目網”(一種保護琉璃瓦不亂晃亂墜的網),宮門下部澆築了厚實的鋼筋混凝土,混凝土上部、宮門四周是密密麻麻的鋼架。
    戴占彪介紹,此工程系列文物建造年代久遠,砌體材料老化嚴重。而作為皇家建築,其下部地基強度高於普通砂漿強度,為制作混凝土托換底盤增大了難度。而建築物所在場地的地下水位比較高,施工排水困難。而工程要求最終頂升15米,進度緩慢,為成功率增添了較大變數。
    為此,施工方提出了一系列安全保障方案,比如,所有與建築物接觸的點均墊有膠皮等柔性物質,並首次將鋼箱盾構法和高效預應力大底盤技術結合,在工程中采用切入式鋼箱梁對底部沙土物質進行托換,施工速度快,對上部建築物擾動小,不均勻沉降也減到最低。
    戴占彪介紹,“我們相當於給山門和宮門打造了一件嚴密的‘外衣’,尤其門的底部,我們已經將其逐步打穿,澆築了鋼筋混凝土,實際上等於將整個山門放置在了一只無比厚實的托盤裡。而千斤頂的作用,就是將這只托盤整體托起。每托高多少厘米之後,我們又在其下部澆築鋼筋混凝土。就這樣反復進行、點滴頂托,最終將山門抬高15米。”他還表示,“頂升力遠大於上部結構自重,所以請大家放心,工程安全基礎是很牢靠的”。
    據了解,頂升結束後,宮門遺址會略高於已經加高的外圍海拔,與背後山麓下途經的國道齊平,且三面環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