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內蒙古發現北魏皇家祭祀遺存

內蒙古發現北魏皇家祭祀遺存

日期:2016/12/14 12:13:36      編輯:古建築保護

遙看北魏祭壇壯觀場面

    “目前能夠保留下來的或者考古發掘出土的北魏皇家祭祀遺存,是極為少見的。內蒙古考古專家日前初步認定,呼和浩特市蜈蚣壩壩頂圜丘遺址為北魏皇家祭祀遺存。”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組負責人張文平博士1月10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張文平介紹到,該遺址遠望如一個圓形大土包,為一個高大的土築圓形台基,周緣環繞有土築垣牆。台基底徑東西約35米,南北約36米,高約5米;基頂中部下凹,東南部留有1米寬的缺口似門跡;台基土質疏松,難辨夯層。環台基建有兩重土牆,平均殘高不到0.4米;內環牆內徑56米,牆體最寬處5.2米;外環牆內徑東西87米,南北75米,牆體最寬處4.5米;兩重環牆東南部與台基缺口相對處牆跡不明顯。以前的調查工作,曾在台基周圍發現有陶片、瓷片和殘磚等,但現在已很難找到任何遺物。

    據悉,位於呼和浩特市蜈蚣壩壩頂圜丘遺址,其形制非常類似於北京天壇的圜丘和西安圜丘。作為明清兩代皇帝祀天祭壇的北京天壇圜丘,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14年(1749年)和18年二次改建。西安圜丘初建於隋,廢棄於唐末,是隋、唐二朝皇帝進行祭天活動的禮儀建築,位於唐長安城明德門遺址東約950米處,即今西安市雁塔區陝西師范大學以南。

空中拍攝的北魏祭壇

    “蜈蚣壩上的壩頂圜丘遺址與西安圜丘、北京天壇圜丘相比均為壇式建築其與西安圜丘的構築材質相同,均為夯土築造,而北京天壇圜丘為石築西安圜丘有十二陛,北京天壇圜丘有四陛,而壩頂圜丘遺址僅一陛壩頂圜丘遺址的圓形台體周緣有土築垣牆環繞,北京天壇圜丘的圓形台體周緣為漢白玉柱欄,而西安圜丘的圓形台體是開敞式的;最後,北京天壇圜丘頂層中心位置放置有一塊圓形天心石,西安圜丘頂層中心位置可見一個小凹坑。而壩頂圜丘遺址頂層中心現為一個盜坑,原始遺跡已不存在。”張文平解釋道。

工作人員正在操控無人機  張斯源攝

    圜丘祭天為歷代王朝皇家的專利,那麼壩頂圜丘遺址作為北魏時期的一處遺址,與北魏王朝的皇家祭祀活動有何關聯呢?如《魏書·禮志四之一》記載:太宗神瑞元年(414年),“又於雲中、盛樂、金陵三所,各立太廟,四時祀官侍祀。”雲中即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村古城,盛樂即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均位於今土默特平原之上,為拓跋鮮卑代國及北魏早期的行宮所在。

    根據史書記載,壩頂圜丘遺址應該就是附屬於魏帝行宮阿計頭殿的一座祭壇的遺址。《水經注》中記載的這座行宮,在20世紀80年代,原內蒙古文物工作隊的考古學者汪宇平先生經實地調查,認為位於蜈蚣壩壩頂之上的一座土築圓形遺址,應是魏帝行宮阿計頭殿舊址。汪宇平先生調查的這座土築圓形遺址,便是此次發現的呼和浩特市蜈蚣壩壩頂圜丘遺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