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范莊村挖出“廟上建廟”奇觀
日期:2016/12/14 12:27:30   編輯:古建築保護
網友“陳提剛”昨日報料,稱沛縣范莊村有村民挖出清代石碑,再往下挖,挖出古代房屋磚牆,當地村民稱這裡是唐朝時的一座古廟。
現場
挖出3塊石碑
昨日,在沛縣張莊鎮范莊村的麥田裡,有一處新挖的土方,挖出的新鮮泥土堆得有好幾米高,剛考完試的孩童們在這裡開心地玩耍。最近幾天,這裡成了村裡最熱鬧的地方——在村裡老人的記憶裡,這裡曾有一座古廟。
麥田是6戶農家的,加起來共約5畝地。從16日開始,挖到21日。“一共挖出來三塊石碑,其中有一塊是明萬歷年間的,另兩塊是清雍正四年和雍正五年的,碑文上寫得很清楚。”范莊村張支書說。
挖出來的這三塊石碑,被挪到了村支部院內,石碑有碑座,均為重修寺廟時的捐資功德碑,從碑文上可以看到,張莊鎮范莊村在明清時期的名稱為“各裡鄉盤憲(現)村”,這座廟的名稱為“盤現寺”。
有村民說還挖出來過一只鐵香爐,但是腐蝕得厲害,挖出時就朽得不成樣了。
挖出15塊拴馬石
“像這種拴馬石挖出了不少,我數了數,大大小小一共有15塊。”81歲的老人張克如說,“拴馬石是以前寺廟裡留著香客拴馬用的,有這麼多的拴馬石,說明當時這裡的香火很旺。”拴馬石摻雜在一大堆挖出來的古磚堆裡,青磚數量大、保存完好。
跟這些石碑放在一起的,還有一個石制落水槽和一塊過門石,石制落水槽長約兩米,“這種石制的落水槽相當於現在的塑料的落水管,是放在屋檐下,在雨天時可以起到排水的作用,這麼大的落水槽,不太常見。”村民們這樣議論。
講述
猶記當年二月二廟會盛況
81歲的老人張克如,是這次挖古廟的動議人。“我記得很清楚,1953年時,這裡還有廟,小時候我還在這廟裡上過學。後來,到文革時期,這座廟就被拆了。”張克如說,“打我記事起,我就聽我祖父給我講這座廟的歷史,聽老人們說唐朝時就有了。”
據張克如老人回憶,這座廟是一個四合院的形制,“有三間北屋大殿,東西各三間偏殿,占地大約3畝多,院門口有兩座石碑,我記得廟名叫‘東岳廟’,供奉的是‘黃飛虎’。”張克如老人說,當年因這座古廟,民間自發形成了“二月二大廟會”,南到徐州南,西到蕭縣,北到沛縣,還有山東的,河南商丘的,方圓150公裡左右的村民們每年二月二,都到這裡來趕會,特別熱鬧。
在張克如老人的記憶裡,這座古廟高大巍峨,“站在大殿的屋脊上向南望,能看到徐州的故黃河大堤。”老人說當年沒有什麼高大的建築,視線極好,站在大殿的屋脊上能看到徐州。
正是由於童年的美好記憶,張克如老人每每站在已經成為麥田的古廟遺址上時,都有一種重建古廟的沖動。“我的這一想法給村民們一說,得到了他們的支持。你看這6戶人家的麥田,他們就沒要一分錢讓我們挖,我挖開它就是想找到古廟的根基,看看從哪裡重建好。現在,村民們都願意捐資重建古廟,我不想歷史這麼悠久的古廟被後人們所遺忘,村裡人也是這麼想的,大家都想把這廟再建起來。”張克如老人說。
站在古廟遺址上,張克如老人撫摸著每一塊青磚,憑著磚牆的位置,回憶寺廟原來的樣子。“你看這磚牆一層一層的,牆上有牆,能看出來重建過三次,正好與石碑記載的三次重修相吻合。”張克如老人說。
取證
沛縣博物館:為明代古廟,有原址重建現象
接到范莊村及張莊鎮的報告後,沛縣博物館負責人趕到了現場查看。“沛縣是黃泛區,建築被黃水淹沒後再在原址重建,這樣的事在沛縣不算是罕見。從現場看,這處遺址也有過三次原址重建的現場。像這種寺廟的規模,算是比較小的,而且現場也未發現香灰、佛像、佛事用具等,說明當時這座廟的香火不算旺。據村民講,記憶中這寺廟裡有石刻,但寺廟在文革期間就不存在了,這些石刻也早已流失。”
沛縣博物館張館長說,“考古是按地下深度來斷年代的,一般來講,地下11米是漢代,地下7—8米是元代,地下5—6米是明代,從現場挖出的寺廟遺址來看,這座寺廟是明代的。”張館長說,這座寺廟從一層摞一層的寺廟院牆來看,是從明代開始在原址上重建的,這些從挖出的廟碑上也得到了印證。張館長強調,不允許民間主動私挖探古,對范莊村村民的行為已經做了批評。“好在現場未發現有價值文物,沒造成什麼損失。但我們叮囑范莊村村支書了,如發現文物必須上交。”張館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