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建築圖片 >> 古建築彩繪 >> 傳統古建築群組的組合特點

傳統古建築群組的組合特點

日期:2016/12/15 1:39:19      編輯:古建築彩繪

  據山東古建彩繪工作室了解,中國傳統建築形式之美往往與它的功能要求有著直接聯系。在許多建築中,功能的好壞往往和整體美聯系在一起。中國傳統建築重視建築群體組合,重視空間序列的安排,善於將功能多樣化、風格迥異的建築單體,根據實際的使用要求組織起來,其組合成的生存環境,通風好,隔音好,又有好的光線,既滿足使用上的要求,建築之間的組合又取得視覺的美感,從而取得和諧而統一的藝術效果。

  從實用功能來看,中國傳統建築以庭院為單位的組合形態也是人們防患意識的體現。《禮記.坊記》開宗明義地記載:“君子之道,辟則坊與?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為之坊,民猶逾之,古君子禮以坊德,形以坊淫,命以坊欲”,從政治角度闡述了統治者對於用“坊”這種形式來框定建築組群的看法。一個合院建築組群,無論是規模大小,它首先給人們以封閉感、安全感。對外是排斥的、抗拒的,對內是收斂的、圍合的。無論是層層包圍的皇宮大院,還是普通貧民的三合院、四合院的天井院落,就算是只建一幢房屋,往往也會將其以院牆圍合起來。從整體來看,每個院落僅是單一的、獨立的個體;而就美一個院落來看,它又是凝聚、團結的象征。

  居住的安全是建築最基本的功能,也是建築最初的緣由之一。在福建一帶,方形的、圓形的土樓、猶如一座座堅固厚實的堡壘,圍繞中心庭院構建,內部住房層層疊疊,外部嚴實如銅牆鐵壁,無論是從形式上還是從實際作用上都具有防范外來侵害、保證安全的效應。因此,院落建築的精神功能和使用功能是完全符合舊時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

  中國傳統建築組合以自己獨特的形象反映著中國傳統社會生活的主題,並以人性的尺度與風水術中鬼神的尺度相對立而存在的。以與人們生活聯系最為緊密的住宅為例,民居住宅往往以合院組合建成,北方合院中有“南房朝北不好住人,東西廂房也不是好的朝向”的說法,因此唯一適合住人的便是正房(即北房)。同時不僅將北房作為主臥室,還將會客、祭祀的場所都設在北房,提升了正房的地位,不過,居住使用率卻降低了。但是在組合序列空間上,卻又往往借助於大門、影壁、游廊、庭院,再到正房、正廳、內房或至後院,讓人感到空間序列井井有條,尺度適宜,且利於人們的使用與日常活動。而在這種建築組合中,往往又是以庭院作為基本布局單位來體現總的設計思想。

  以庭院為中心的設計思想是中國傳統建築組合形態的核心。庭院是各房間的交通樞紐,也是封閉的露天活動場所,它是房屋、特別是檐廊、敞廳的延伸或補充。庭院被圍合在四周房屋的中心,是中國建築的一種典型的平面布局形式。庭院的“虛”與房屋的“實”形成對比。在中國建築文化的虛、實觀念中,對“虛”的重視又突出了庭院在建築中的重要性。建築庭院的空間往往被視為“氣”,上部開口與宇宙相連;一側開門,與另一空間相對。經過院落,才能進入堂房,氣宇相通。因此,傳統的“風水”原理,如“藏風聚氣”、“氣口”等說法,都是與庭院有直接關系的,由此可見,庭院在中國傳統建築組合形態中的重要性。

  庭院組合形態往往以庭院為中心,以中軸對稱的平面形制安排建築。確定中軸線並以中軸線為基准,設置成左右對稱的布局,在平面基礎上組織建築要比其它方式顯得容易,而且也符合幾何美學的平衡原則 ,具有故此不失彼的優勢。此外,建築平面布局的對稱也與房屋廳堂的對稱設置有異曲同工之妙,廳堂的“廳”往往與整體建築的庭院都有相當開敞的共同特性,而庭院兩側的廂房、為室,與正房廳堂兩端相對封閉的側室的風格則極為相似。空間布局由內到外,分出層次,虛實有致。 在合院建築群中橫向左右大致對稱,縱向則明顯突出著軸線 意味。主要建築物如廳堂、長輩住房等通常排列在中軸線上,附屬房則位居次軸線上,中軸排列的方式通常是“前公後私” 、“前下後上” ,下房和外房在前,主房在後 ,如果有私人住房,則往往位居於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